梨园十二月份管理措施
更新时间:2025-11-21 14:16 浏览量:1
十二月份正值冬季,梨园处于落叶休眠期,树体代谢活动减缓,养分消耗降至最低,此阶段管理核心围绕“防寒护树、清园控害、养分储备、结构优化”展开,既要抵御低温冻害对树体的损伤,又要彻底清除越冬病虫害源,同时为来年春季萌芽、开花、结果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一、树体防寒管理:筑牢低温防护屏障
冬季低温、冻害及寒风抽干是影响梨园安全越冬的核心威胁,需结合园区实际,采取“物理防护+生理调节”双重措施,确保树体尤其是主干、主枝及根系安全越冬。
1. 主干及主枝防护:针对树龄3年以下幼树、树势较弱的成年树,优先采用“涂白+缠裹”组合防护。涂白剂需按科学配比调制,以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0.5份、动植物油0.1份、水30-40份混合搅拌均匀,确保无颗粒、成糊状,涂白高度从树干基部(距地面10cm)至第一主枝基部,厚度以均匀覆盖树皮、不见底色为宜,既能反射冬季强光、防止树皮昼夜温差过大导致开裂,又能杀灭树皮缝隙中越冬的虫卵及病菌;涂白干燥后,用草绳或防寒布(厚度不低于0.3mm)从树干基部向上缠裹至主枝中上部,缠裹时需松紧适度,避免过紧损伤树皮或过松起不到防寒效果,成年健壮树可仅涂白,减少人力成本。
2. 根系防寒保护:根系是树体养分吸收的核心,且抗寒能力弱于地上部分,需重点防护。一是进行根颈培土,在树干基部周围(半径50-80cm,根据树龄调整,树龄越大半径越大)堆培疏松肥沃的园土,培土高度30-40cm,形成“土堆”,有效隔绝低温对根颈(树干与根系连接部位)的侵袭,避免根颈冻害;二是果园覆草,在树冠投影范围内铺设秸秆、麦糠、碎玉米芯等有机覆盖物,厚度15-20cm,覆盖物边缘距树干基部10cm(防止鼠害啃食树皮),既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能缓冲土壤温度变化,避免根系因低温冻害或土壤结冻开裂受损,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可将覆盖物翻耕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
3. 应急防寒措施: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若预计出现-15℃以下极端低温或大风降温天气,需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一是对幼树搭建防寒棚,用竹杆或钢管搭建三角形或方形支架,支架高度高于树体50cm,外侧覆盖防寒膜,膜的底部用土压实,形成封闭空间,抵御极端低温及寒风;二是果园熏烟,在低温来临的夜间(凌晨2-4点,温度最低时段),在果园内均匀设置熏烟点(每亩5-8个),用锯末、秸秆、杂草等可燃物混合少量硫磺粉(增强杀菌效果)点燃,保持“浓烟少火”,通过烟雾形成的“保温层”降低果园内温度降幅,同时烟雾中的硫磺粉可辅助杀灭部分越冬病菌,注意熏烟时需避开风口,防止烟雾扩散过快,且需安排专人值守,避免引发火灾。
二、清园管理:彻底清除越冬病虫草源
十二月份梨园落叶基本结束,病虫害(如梨黑星病、梨木虱、红蜘蛛等)多以菌丝、孢子、虫卵、幼虫等形态,潜藏在落叶、枯枝、杂草、树皮缝隙及土壤表层越冬,此时清园可最大限度减少病虫草源基数,降低来年病虫害发生概率,是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关键环节,需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
1. 清理园区杂物:组织人员对果园内及果园周边的落叶、枯枝、病果、杂草进行全面清理。一是落叶与病果处理,将地面所有梨叶(尤其是带有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病斑的叶片)、落地病果(如腐烂病果、黑星病果)集中收集,避免残留于树冠下或果园角落,收集后可采用“集中烧毁”或“堆沤腐熟”两种方式处理,烧毁需在果园外空旷地带进行,确保彻底烧尽,避免病菌孢子扩散;堆沤需选择远离果园的地块,将落叶、病果与生石灰(按100:1比例混合,增强杀菌效果)分层堆积,覆盖塑料膜密封,堆沤时间不少于3个月,待完全腐熟后可作为有机肥还田,禁止未经处理直接还田,防止病虫草源传播;二是枯枝与杂草处理,剪除树上的干枯枝条(尤其是带有虫孔、病斑的枯枝),连同果园内及周边的杂草(如稗草、狗尾草等,部分杂草是害虫的越冬寄主)一并收集,枯枝集中烧毁,杂草可与落叶一同堆沤,或粉碎后覆盖果园(需确保杂草无病虫害)。
2. 树干及枝体清理:一是刮除老翘皮,成年梨树树干及主枝上的老翘皮(树皮老化脱落形成的疏松皮层)是梨木虱、红蜘蛛、梨小食心虫等害虫越冬的主要场所,也是梨腐烂病、轮纹病等病菌的潜藏部位,需及时刮除。刮除时选用专用的树皮刮子,力度适中,以“刮去老翘皮、露出新鲜皮层(黄绿色),不损伤新鲜树皮”为原则,刮除范围从树干基部至第一主枝,主枝上的老翘皮也需同步刮除,刮下的老翘皮需立即收集,带出果园集中烧毁,禁止掉落于树冠下;二是封堵虫孔,刮除老翘皮后,检查树干及主枝上的虫孔(如天牛幼虫蛀食形成的孔洞),用铁丝伸入虫孔内,清除孔内的幼虫及粪便,然后向虫孔内注入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或专用防虫药剂),注入量以药液从虫孔溢出为宜,最后用泥土(加水调成糊状)封堵虫孔,防止害虫逃逸或药剂挥发,达到杀灭越冬幼虫的目的。
3. 土壤表层消毒:土壤表层(0-20cm)是部分病虫害(如梨瘿蚊、蛴螬等地下害虫,梨黑星病病菌孢子)的越冬场所,需进行消毒处理。一是药剂喷雾消毒,在清理完园区杂物、刮除老翘皮后,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冬季常用的广谱杀菌杀虫剂,对病菌、虫卵均有杀灭效果),对果园地面(尤其是树冠投影范围内)、树干、枝体进行全面喷雾,喷雾时需均匀覆盖,确保地面湿润、枝体及树干无遗漏,石硫合剂需现配现用,避免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喷雾时间选择晴天上午(温度5-15℃,无风或微风天气),防止低温冻害或药剂失效;二是土壤浅耕消毒,药剂喷雾后1-2天,对果园土壤进行浅耕,耕深10-15cm,浅耕时需避免损伤梨树根系(尤其是表层须根),通过浅耕可将土壤表层的病虫草源翻至土壤深层(抑制其萌发),同时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浅耕后可将土壤整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三、养分管理:储备养分,提升树体抗逆性
冬季梨园树体虽处于休眠期,但仍需积累一定的养分,为来年春季萌芽、开花提供能量,同时充足的养分可增强树体抗寒、抗病虫害能力,此阶段养分管理以“基肥补充+叶面补肥”为主,遵循“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养分均衡”的原则。
1. 基肥施用:核心养分储备:十二月份是梨园施用基肥的最佳时期(土壤封冻前完成,一般在12月中旬前),此时土壤温度仍在5℃以上,根系虽停止生长,但仍能吸收少量养分,且有机肥腐熟速度较慢,提前施用可让养分在春季树体萌芽前充分释放,满足生长需求。一是基肥种类选择,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如羊粪、牛粪、鸡粪、堆沤腐熟的秸秆肥等),搭配少量无机肥(氮、磷、钾复合肥,或专用梨树缓释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全面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无机肥可快速补充树体所需的氮、磷、钾,促进养分均衡;二是施肥量确定,根据树龄、树势及产量确定施肥量,树龄3年以下幼树,每株施腐熟有机肥20-30kg,搭配氮磷钾复合肥(15-15-15)0.5-1kg;树龄4-10年盛果前期树,每株施腐熟有机肥50-80kg,搭配氮磷钾复合肥1.5-2kg;树龄10年以上盛果期树,每株施腐熟有机肥100-150kg,搭配氮磷钾复合肥2-3kg,树势较弱的树可适当增加氮肥比例,树势过旺的树可减少氮肥,增加磷钾肥比例;三是施肥方法,采用“环状沟施”或“放射状沟施”两种方式,避免撒施(养分利用率低)。环状沟施:在树冠投影外围(避免损伤主根)开挖环状沟,沟宽40-50cm,沟深50-60cm,将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均匀后,分层填入沟内,下层填秸秆、碎杂草等粗有机肥(增加土壤透气性),中层填混合好的有机肥与无机肥,上层填园土,填土时需轻轻压实,避免沟内留有空隙;放射状沟施:在树冠投影外围均匀开挖4-6条放射状沟,沟宽30-40cm,沟深从外向内逐渐加深(外围30-40cm,靠近树干处20-30cm,防止损伤主根),沟长从树冠外围延伸至树干基部20cm处,施肥方式与环状沟施一致,两种施肥方法可交替使用,避免长期单一施肥导致土壤养分分布不均。
2. 叶面补肥:快速提升抗逆性:十二月份叶片虽已脱落,但树体仍需少量养分维持基本代谢,且叶面补肥可快速补充树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增强树体抗寒能力,可在清园(喷施石硫合剂)后1-2天进行。一是肥料选择,优先选用含氨基酸、腐殖酸及钙、镁、锌等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如氨基酸叶面肥、腐殖酸叶面肥),此类叶面肥不仅能补充养分,还能促进树体细胞壁增厚,提升抗寒、抗病虫害能力,避免选用高浓度氮肥(如尿素),防止树体提前萌芽,降低抗寒能力;二是喷施方法,将叶面肥按说明书稀释(一般稀释500-800倍,具体浓度根据肥料类型调整),用高压喷雾器对树干、主枝及侧枝进行全面喷雾,喷雾时需均匀覆盖,确保枝干表面湿润,以“不滴水”为宜,喷施时间选择晴天上午(温度8-15℃,无风或微风),避免在低温(低于5℃)或阴天喷施,防止药剂冻结或吸收效果不佳,若喷施后12小时内遇雨雪天气,需在天气转晴后补喷一次,确保补肥效果。
四、树形修剪:优化树体结构,平衡养分分配
十二月份梨园叶片已完全脱落,树体枝体结构清晰,且树体处于休眠期,修剪时树体养分流失少,伤口愈合快,是梨树树形修剪的最佳时期。此阶段修剪核心围绕“优化树形、疏除冗余枝、培养结果枝组、平衡树势”展开,为来年通风透光、提高坐果率及果实品质奠定基础,不同树龄梨树修剪重点有所差异。
1. 幼树(树龄1-3年):培养树形,搭建骨架:幼树修剪以“轻剪为主、多留枝,培养健壮主干及主枝”为原则,避免重剪导致树势衰弱,重点搭建树形骨架(常用树形为“疏散分层形”或“开心形”,根据园区密度选择)。一是定干与主干培养,树龄1年生幼树,若未定干,需在距地面80-100cm处定干(剪口下留3-4个饱满芽,作为主枝备选芽),定干后剪口涂抹伤口愈合剂(防止水分流失及病菌侵入);树龄2-3年生幼树,重点培养主干高度(疏散分层形主干高度60-80cm,开心形主干高度40-60cm),疏除主干上的萌芽及细弱枝(距地面50cm以下的枝条全部疏除),保留3-4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相邻主枝夹角45-60°)的枝条作为主枝,主枝长至60-80cm时,进行短截(截去枝条长度的1/3-1/2,剪口下留饱满芽,芽的方向朝向树冠外围),促进主枝萌发侧枝;二是侧枝培养,在主枝上选择生长健壮、分布合理(距离主干30-40cm处留第一个侧枝,相邻侧枝间距40-50cm,方向交替分布,避免重叠)的枝条作为侧枝,侧枝长至50-60cm时,进行短截(截去枝条长度的1/4-1/3),培养结果枝组的雏形,同时疏除主枝上的细弱枝、交叉枝、重叠枝,保持主枝通风透光,促进树体健壮生长。
2. 盛果前期树(树龄4-10年):完善树形,培养结果枝组:此阶段树体已形成基本树形,修剪重点从“培养骨架”转向“完善树形、增加结果枝组数量、平衡树势”,为进入盛果期做准备。一是主枝与侧枝调整,疏除主枝上的过旺枝(如直立旺长枝,若有空间可拉枝改造为结果枝组,无空间则疏除)、细弱枝、交叉重叠枝,保持主枝健壮、分布均匀,对侧枝进行短截或回缩(侧枝过长时,回缩至健壮分枝处,控制侧枝长度,避免与主枝争夺养分),确保主枝与侧枝主次分明;二是结果枝组培养,在主枝及侧枝上,通过“短截+疏剪”的方式培养结果枝组,选择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枝条,中短截(截去枝条长度的1/3-1/2),促进萌发分枝,形成“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的三级结构,结果枝组间距保持30-40cm,避免过密,同时疏除结果枝组内的细弱枝、病虫枝,保留健壮的一年生结果枝(如中果枝、短果枝,是主要的结果枝条),提高结果能力;三是树势平衡,若树体出现“上强下弱”(上部枝条过旺,下部枝条细弱),可疏除上部的过旺枝、直立枝,对上部主枝进行拉枝(将主枝拉至与地面60-70°角,减缓生长势),同时对下部的细弱枝进行短截,促进萌发健壮枝条;若出现“下强上弱”,则疏除下部的过旺枝,对下部主枝进行回缩,上部枝条轻剪多留,促进上部枝条生长,实现树势平衡。
3. 盛果期树(树龄10年以上):维持树形,更新结果枝组:盛果期树结果量大,养分消耗多,若管理不当易出现“大小年”现象,修剪重点围绕“维持树形稳定、更新结果枝组、控制结果量、延长盛果期”展开。一是结果枝组更新,盛果期树的结果枝组经过多年结果后,易出现老化、结果能力下降(如短果枝群过密、细弱),需及时更新,采用“疏老留新、疏弱留强”的原则,疏除老化的结果枝组(如枝条细弱、结果少、病虫危害严重的枝组),对衰退的结果枝组进行回缩(回缩至健壮的一年生枝条或分枝处),促进萌发新的健壮枝条,培养新的结果枝组,同时保留当年生的健壮结果枝(中短果枝为主),确保每年有充足的结果枝,避免“大小年”;二是疏除冗余枝,盛果期树分枝多,易出现枝条过密、通风透光不良,需疏除树冠内的细弱枝、病虫枝、交叉重叠枝、直立旺长枝(无空间时疏除,有空间可改造为结果枝组),尤其是树冠中部及下部的过密枝,需重点疏除,确保树冠内通风透光良好(叶片光照率不低于70%),提高果实品质;三是控制结果量,通过修剪调节结果枝数量,一般每平方米树冠投影保留80-100个健壮结果枝(中短果枝为主),疏除过多的结果枝(如细弱的短果枝、过密的中果枝),避免结果量过大导致树势衰弱,同时对部分过旺的结果枝进行短截,减少结果量,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防止“大小年”发生。
4. 衰老期树(树龄20年以上):更新复壮,恢复结果能力:衰老期树树势衰弱,主干、主枝老化,结果枝组大量减少,结果能力显著下降,修剪重点为“更新复壮、恢复树势、保留少量结果量”。一是主干与主枝更新,若主干及主枝老化严重(树皮开裂、枝条细弱、萌芽少),可进行“重回缩”,在主干(距地面1.5-2m处)或主枝(距主干50-80cm处)的健壮分枝处进行回缩,剪口涂抹伤口愈合剂,促进回缩后萌发新的健壮枝条,选择2-3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新枝条作为新的主枝,重新培养树形;二是结果枝组更新,疏除所有老化、衰退的结果枝组,对残留的健壮枝条进行中短截,促进萌发新的结果枝,培养少量新的结果枝组,确保树体在复壮期间仍有少量结果,避免树势过度消耗;三是疏剪细弱枝,疏除树体上的所有细弱枝、病虫枝、干枯枝,集中养分供给新萌发的枝条,促进新枝健壮生长,加快树体复壮速度,若树势极度衰弱,可配合加强基肥施用,提升复壮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