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梨园旧事琐谈(上)
更新时间:2025-11-21 12:37 浏览量:2
包头梨园旧事琐谈(上)
墨 人
旧梨园界的陈规陋俗很多,不论是戏班或剧场,都有许多各自相沿的规矩。演员和工作人员,都要按这些规矩行事,稍有差错就会招来是非。包头的梨园界虽历史较短,但同样有许多陈规陋俗。现将包头梨园旧事略述一、二。
“拜客” 旧社会的戏园子,每邀新角登台露演,必须于演出前一 天拜客。所谓拜客,就是由剧场老板,领着被邀演员,用“拜匣”装着红纸写的“拜帖”,上写“敬请光临”等字样,乘坐包车,分赴军政机关、商务会、报社、电台及各大商号、地方士绅,逐家拜访,说些“敬请光临照顾”的客套话,然后由老板呈上拜帖。
拟拜之客家,事先必须想周到,诸如军政机关、各大商家、地方士绅,上至县长、司令、局长、队长,下至科长、经理,甚至警长,都要一一拜访,稍有不慎,遗漏一家两家,就会招来麻烦。不是挑毛病勒令停演,就是寻找种种借口在剧场捣乱。
拜客还有联络关系招来观众的作用,特别是“坤角”(女演员)拜客,起的作用就更加明显。每年正月“开锣”前一天,各剧场主角也都要逐家拜客,这已成为惯例。
“海报”和“戏单”戏单是各剧场张贴的当天上演的剧目,一般都是贴在繁华的街市。戏单是用木板刻制,演员和剧目临时用毛笔填写。
除了戏单外,各剧场每邀来新角,则张贴“海报”进行宣传。“海报”的式样,往往因演员的名望而有别,如系久已驰名的角色,则以整张红纸用金粉书写,演员的名字是三个字,就用三张纸,每张写一个字,上面冠以“名驰塞外著名晋剧青衣(或花衫等)”,下书“不日登台露演拿手名戏”等字样。
二路角色,就用一张红纸书写。除戏单、海报以外,各剧场为了扩大宣传效果,还在剧场门前,悬挂演员的大幅彩色剧照,剧照相框上端,装饰着用红绿彩绸扎成的彩球,再配以彩色灯泡。相片上也用红纸金粉书写“著名晋剧演员某某剧照”。
如刘宝山、筱桂桃、王玉山演出时,曾悬挂过《献地图》、《汾河湾》、《红娘》的大幅彩色剧照。一些著名坤角,除悬挂剧照外,有时也挂便装照片。
“迎、送大令” 这里说的“大令”,是用木料制成像唱戏使用的“令箭”一样的东西,两面绘制青蓝色舞龙两条,上端用红色书写一个“令”字,用桐油油漆。
每天开戏前,由军警宪联合稽查处派数名军警人员,手捧“大令”,排着队,前往各个剧场“弹压”。
那时,各剧场在正门屏风后,面对舞台设一弹压专席,置一条桌和几把小椅,执大令的军警人员到场后,守门者向舞台场面高喊“接大令”,舞台上就用锁呐、堂鼓、水镲等乐器,吹奏《将军令》曲牌迎接,俟稽查人员就座后,将“大令”放置于桌上中央,剧场服务人员便上前来沏茶招待,并端上糖果、纸烟,然后才能开戏。散戏后,仍要吹奏曲牌“送大令”,送走后,观众才能离场。
这些警宪人员名为弹压,实际并不维持秩序,迂到权势大的人物,或地痞无赖捣乱,他们同样奈何不得。
包头解放前,曾有过几次砸 剧场事件,剧场虽然遭受损失,事件却不了了之。弹压人员不但自己品茶观剧,迂有亲友熟人,只须他们点头招手,就可不买票看戏,剧场人员也不敢阻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