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杜鹃山》到底是不是现代京剧?杨春霞因演活柯湘,发型风靡一时

更新时间:2025-10-10 15:43  浏览量:3

1943 年,杨春霞出生于上海,父母对越剧的热爱,为她埋下了戏曲的种子。小时候,父母常带她穿梭于上海的各个戏园子,婉转的唱腔、灵动的表演,让年幼的杨春霞深深着迷。1954 年,11 岁的杨春霞偶然得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招生,她怀着对未知的好奇,拉着同学一同报名。本是一次尝试,没想到命运就此转折,她顺利被录取,从此开启了她的戏曲人生。

在昆曲的世界里,杨春霞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主攻昆曲旦角,跟随昆曲名角朱传茗、方传芸学习。朱传茗的细腻表演、方传芸的精湛技艺,让杨春霞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春香闹学》中活泼俏皮的春香,到《游园惊梦》里温婉动人的杜丽娘,杨春霞在一个个经典剧目中磨砺自己,逐渐掌握了昆曲的精髓。

1959 戏曲学校重点培养京剧后备人才,16 岁的杨春霞因昆曲功底扎实、容貌出众、成绩优异,被选调改学京剧,师从言慧珠、杨畹农。这一转变对杨春霞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言慧珠作为梅兰芳的亲传弟子,将梅派艺术的神韵倾囊相授,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严格要求,让杨春霞深受影响;杨畹农则在京剧的表演技巧和人物塑造上给予杨春霞悉心指导,帮助她快速适应京剧的表演风格。在两位老师的教导下,杨春霞努力克服困难,从一招一式开始重新学习,逐渐掌握了京剧的表演技巧。

1961 年,18 岁的杨春霞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加入上海青年京剧团,正式开启了她的职业演艺生涯。同年 12 月,命运为她安排了一场重要的演出 —— 随团赴香港演出。此次演出,她带着《白蛇传》和《杨门女将》两部大戏,以及一系列折子戏,在香港连演 39 场,场场爆满 ,成功震惊香港剧坛。

在《白蛇传》中,她饰演的白素贞,扮相俊美,唱腔婉转,将白素贞的温柔善良、勇敢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 “游湖借伞”“水漫金山” 等经典场次,她的表演细腻入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神话世界;在《杨门女将》里,她塑造的穆桂英英姿飒爽、智勇双全,身上洋溢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无论是精彩的武打场面,还是深情的唱段,都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香港媒体对她不吝赞美之词,称赞她 “扮相俊美、演唱动人”,她也因此被港岛观众誉为 “10 大金牌” 之一。这次演出,不仅让杨春霞在香港声名鹊起,也让她在整个剧坛崭露头角,“昆大班” 的名号自此成为剧坛传奇。

1964 年,21 岁的杨春霞迎来了更大的舞台 —— 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六国。在这次跨国演出中,她主演《拾玉镯》《凤还巢》,将京剧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国际观众。在《拾玉镯》中,她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生动的眼神,把孙玉姣的羞涩、活泼与灵动表现得活灵活现,让外国观众领略到了京剧表演的精妙之处;《凤还巢》里,她又将程雪娥的端庄、聪慧演绎得恰到好处,优美的唱腔和优雅的身段,征服了当地观众,尤其是华人观众,他们在异国他乡看到如此精彩的京剧表演,倍感亲切与自豪 。杨春霞的出色表现,让京剧在欧洲掀起了一阵热潮,也让她获得了国际观众的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她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71 年,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一天,剧团领导突然通知她,第二天下午去北京,到北京京剧团报到,至于具体任务,领导并未说明,只让她到地方就知道了 。怀揣着忐忑与期待,杨春霞来到北京,这才得知,自己被选中参加现代京剧《杜鹃山》剧组,饰演游击队党代表柯湘。

进入《杜鹃山》剧组后,杨春霞面临着重重挑战。剧组排练处于保密状态,全体演职人员吃住都在团部,不准外出,不准回家探亲,排练全封闭,不让外人旁观 。这样的环境,对杨春霞来说既是考验,也是专注创作的契机。

在角色塑造上,杨春霞面临着三大难题。首先是普通话问题,上海出身的她,说上海话习惯了,演传统戏时语言障碍不大,但现代京剧要求标准普通话,这成了她必须攻克的第一关 。为此,她细心倾听别人讲普通话,反复练习,纠正自己的口音,通过不断努力,逐渐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

其次是形象差距。以往她多饰演古代佳人,虽也演过现代戏,但仍未完全摆脱旧形象的影子 。如今要塑造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共产党员,形象改造迫在眉睫 。她深入研究柯湘的出身、革命经历、觉悟和性格,努力从思想上与角色融为一体 。为了更贴近角色,她前往南方农村和井冈山体验生活,观察当地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真实、生动 。

再者是戏份过重。《杜鹃山》中柯湘的戏份极重,从开场到结束,每场都有大量念白和唱腔,还有武生的舞蹈和武打动作 。这对演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但杨春霞毫不畏惧,凭借着迎难而上的精神,咬牙坚持 。她日夜苦练,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力求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做到完美 。

为了更好地理解柯湘这个角色,杨春霞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她熟读剧本,反复揣摩每一个情节和台词,甚至把其他角色的台词也背了下来,以便更好地把握剧情和人物关系 。同时,她阅读了许多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农民游击队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历程,以及共产党在农民武装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 ,为角色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排练过程中,杨春霞全身心投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与导演、其他演员密切合作,共同探讨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 。对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她都反复琢磨,力求精准地展现柯湘的性格和情感 。在一场刑场的戏中,为了表现柯湘的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她不断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从眼神到肢体动作,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最终呈现出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排练,1973 年 5 月 1 日,重新打造的现代京剧《杜鹃山》在北京工人俱乐部试演,结果一鸣惊人,好评如潮 。杨春霞凭借对柯湘的精彩演绎,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代表 。她的表演细腻入微,将柯湘的坚定信念、智慧和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家住安源》《乱云飞》等经典唱段,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传唱 。

1974 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2 周年,现代京剧彩色影片《杜鹃山》作为献礼之作在全国上映 。影片的上映,让《杜鹃山》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杨春霞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她饰演柯湘的剧照、宣传画挂满了大街小巷,连她那发脚略带弯曲的短发,也被人们追捧模仿,称为 “柯湘头”,风靡一时 。

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1979 年底,杨春霞正式复出,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京剧《望江亭》。当她再次登上舞台,熟悉的掌声和欢呼声瞬间响起,观众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她的喜爱和支持。那一刻,杨春霞热泪盈眶,她知道,自己终于熬过了黑暗,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此后,她的演艺事业逐渐重回正轨,她先后在《凤还巢》《游园惊梦》《四郎探母》等传统戏中精彩亮相,用精湛的演技重新诠释着京剧的魅力 。

1982 年,杨春霞迎来了一次跨界演出的机会 —— 应央视导演杨洁之邀,在 86 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出演白骨精 。对于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她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起初,她并不愿意出演这个反派角色,因为她担心这会影响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但在杨洁导演的再三劝说下,她最终还是决定尝试 。

为了演好白骨精,杨春霞付出了诸多努力。她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特点,从白骨精的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到善于伪装、诡计多端,她都进行了细致的揣摩 。在表演上,她通过细腻的表情、独特的动作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白骨精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尤其是 “三打白骨精” 的经典情节中,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充满了张力,让观众对这个反派角色既恨又怕 。她的精彩演绎,让白骨精成为了《西游记》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也让观众看到了她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出色演技 。

2006 年,上海声像出版社为杨春霞出版一辑个人唱腔精粹《杨春霞唱腔精粹合集(京剧)》,该专辑于次年获得第六届金唱片奖 。这不仅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她美妙的唱腔 。她的唱法宗梅派、张派,嗓音清醇,演唱声情并茂,表演细腻清新,扮相俊秀、雍容大方,在中国内地拥有大批忠实观众 。

除了舞台表演,杨春霞还非常注重京剧艺术的传承。她常常走进校园、社区,开展京剧讲座和培训活动,亲自指导年轻演员和京剧爱好者 。她耐心地传授京剧的基本功、表演技巧和艺术精髓,鼓励年轻人热爱京剧、传承京剧 。在她的教导下,许多年轻演员在京剧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京剧传承的新生力量 。

如今,已过八旬的杨春霞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和各类艺术活动中 。她的每一次亮相,都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她的风采依旧,魅力不减当年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杨春霞感慨万千,她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低谷,但始终未曾放弃对京剧的热爱 。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京剧界的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不断前行。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