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剧须生前辈吴本贞
更新时间:2025-10-10 16:39 浏览量:1
“三牛生”吴本贞(1911—1993)乳名“三牛”,山西省盂县(现阳曲县)佛山村人。他三岁丧母,父亲吴银贵,出远门赴绥远、喇嘛庙给人拉骆驼,由于被车压,腿拐致残,吴本贞只好靠姐姐抚养。八岁时,姐姐也离开了人世,他只好到地里干点零活,勉强糊口。大哥吴满堂,十六岁亡;二哥吴本荣,小名“二牛”,工小生;三哥吴本仁,工小生。
民国十三年(1924),年方十三岁的吴本贞,为了生存,在舅父的带领下,去盂县鹤山村准备加入打戏的燕龛娃娃班。该班于民国元年(1912)创建,班址初设鹤山村,同年冬迁往平定县燕龛村。班主“大燕龛旦”史春寿,五台县南大贤村人,六十多岁了。他不跟戏,有两个儿子经营戏班。一个儿子称“四班主”,四十多岁了,在戏班搞外交;另一个儿子称“三班主”,五十多岁了,在班内打木头。
经人说合,舅父把吴本贞以七块现大洋卖给了此班。
他舅父花了四块,给了本贞父三块。其舅父拿钱时,声泪俱下,哭得挺厉害。
双方还写了文约,说是文约,其实是卖身契。上写:本贞四年学戏期间,打戏打戏,打死不管,如若寻死上吊,投河奔井,河刮水淹,自寻无常,与班主一概无关。
该娃娃班一共有二十个娃娃,后来出名的“小油糕旦”小金,乳名庚臭小,昔阳人;“根根红”马兆麟;“十四红”乔鸿元;“河底红”段玉明,都是吴本贞的亲同馆。
教戏师傅有四个:“大燕龛旦”史春寿(1857—1927),平定燕龛(今属阳泉市)人,工小旦,教戏时已六十多岁。清光绪年间,他曾与“油糕旦”葛熙贤(1855—1913),平定人,民间口碑云:“误了抬棺下葬,不能误了‘油糕旦’的《百花点将》;误了接婆娘、看女人,不能误了‘油糕旦’的《梵王宫》”)、圪串生等在北京的双盛和献艺,后被召入宫唱过御戏。他做戏大方,身段漂亮,擅走“花梆子”,梆板尺寸好。其拿手戏有《宜鸾阁》《拾玉镯》《火焰驹》《戏叔》《杀狗》《黄金台》《卖胭脂》和《布换花》等。山西东四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口碑:燕龛三件宝,春寿,油洞,史洪藻。其中的“油洞”是指“小燕龛旦”,出科后少亡,史洪藻为清末拔贡。民间把两位艺人与拔贡并立,可想而知,这两位艺人在民众中的声望有多高。
“大燕龛旦”教戏十分认真,对梆板尺寸抠得很严,稍有差错,就会挨打。吴本贞等弟子们就怕他瞪眼,他一瞪眼,就说明是错了。师傅整整教了吴本贞三年后,突然腰肋疼痛,回养七日后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
“鲜黄瓜”姓冀名不详,五十多岁,工小旦、刀马,也是吴本贞的师傅之一。
“玉印红”六十多岁,工须生。他梆板清楚,精通家伙点儿,会戏颇多。《五雷阵》是其最拿手的戏。他教戏时“钉是钉,铆是铆”,丝毫没有含糊,吴本贞《五雷阵》的“耍三子”(梢子、拐子、幡子)即得其真传。
王师傅,武功教练。他教学生十分严厉,翻、打、滚、跳等动作都必须做到家。
第一年冬天,吴本贞等娃娃们在班主的村里打戏。该村离五台县城十五里地。他们的学戏过程非常艰辛。每日清晨,跟娃娃的就早早地去叫:“起!”并且拿鞭杆拨拉娃娃们。娃娃们瞌睡得连眼都睁不开,也得赶紧起来排上队,到野外去喊嗓子。前晌、后晌是练功,晚上不排戏。
生活上,一天两顿饭。上午吃的是高粱面饹饹,每人一小屉子,就着熬萝卜菜吃;下午是每人一个糜子面窝头,夹点酸黄菜。两顿饭都不让吃饱,娃娃们一个个被饿得黄皮寡瘦,体力不支。
有一日,吴本贞等几个娃娃练功后饿得实在不行了,趁班主不在家,就向班母要窝头吃。这事被班主知道了,可不得了,他们每人被打了二十藤条鞭杆。从此,他们再饿也不敢要吃的了。
一冬天,师傅们给娃娃们排了几本戏,开春后随大人们去盂县城唱搭台子戏。吴本贞先工小生后改须生。段玉明是先工丑后改须生。段玉明初入此班才九岁,他步行唱外台子戏走不动,还得大人背着他。有的娃娃实在吃不了这碗苦饭,就趁机逃跑。社首点唱《富贵图》,上台时唱小旦的不见了,戏班只好自认倒霉,给人家改戏去。戏开了,正唱着呢,有个别别有用心的抢“角儿”人见唱小生的“老虎子”唱得好,便弄上人一抽台板,把“老虎子”给叼跑了。这种事不足为奇,是旧戏班司空见惯了的。
第二年,吴本贞所在娃娃班春夏秋三季唱外台子戏,冬季到燕龛打戏;第三年、第四年照例如此,不过地点换到了盂县鹤山村。
几年间,班主用唱十台戏顶六台等巧取豪夺的卑鄙手段,剥削娃娃们挣的钱,置了二顷地,又买了几头骡子,在换台时驮自己原有的戏箱,原来他们是雇骆驼驮戏箱的。
民国十八年(1929),吴本贞四年的打戏时间到了,他于阴历十月十五日离开了娃娃班。
临走时班主连铺盖也没给,只出来一个人。不过,吴本贞已初步学会搭班唱戏的本事,他会演小生戏:《富贵图》《少华山》《庙中会》《鲛绡帕》。
须生戏:《杀府》《调寇》《云罗山》《五雷阵》。
出科献艺
出科后,吴本贞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戏曲生涯。当时,寿阳有个“二拖班”(中等艺术水平的艺人团体)四盛园,收刚出科的“二江湖”(未出名)演员,班主是个农村的外行。吴本贞就住进了此班。这个班常演草台戏,换台连夜走七十里才给两个铜子儿。吴本贞演戏跟人家唱不到一块儿。
俗话说:“宁给好汉抬尿桶,不给赖汉当爷爷。”吴本贞生怕住这种班子荒废了在科班所学的艺术,第二年便转搭了内行“二串黑”乔鹏飞所承的“字号班”,此班汇聚了一代名流的戏曲班社。
其特点是文武齐备,昆乱不挡。人数多至七八十人,班规十分严格。艺人们视入班为做店员生意,穿戴整洁,谦逊礼让,自尊自重。
该班的名角有:
出科于“二保和”娃娃班。人常说:“‘二保和’的娃娃班没懒惰的,连跑龙套、打把子的也是好样的。”
乔鹏飞,工花脸,五十岁上下。《嫁妹》《草坡》《八义图》是其拿手戏,观众台台点演。
“十三红”,蒲州人,工须生。
须生“河底红”段玉明,老生“根根红”马兆麟。
“白菜心”勋三吉,蒲州人,工青衣。
“黑青旦”,太谷人,工青衣。
“机器面”孙宝锤,蒲州人,工小旦,二十七岁。
“四串马”宝儿,寿阳人,四十岁,工小旦、刀马旦。
任春和,太谷人,五十岁,工二花脸,也唱老旦。
“京二黑”王正魁,工花脸。
“圪蚪牛”福庆子,工丑,名角刘子华之师。出科于“二保和”娃娃班。
“二占子”,头套小生。
吴本贞,二套小生。
该班社上八本、下八本戏都有,总共能唱二三百本戏。住这个班子,份子很高,但你得有“拿活”。因为它上戏不早通知你,打了通才告诉你“某某师傅,今天什么戏你上”。所以一般人不敢住这种班子。
吴本贞在此班又学到了不少演戏的技艺,并开阔了眼界。他告诉了笔者一件亲眼见到的轶闻趣事。
当年,班内来了一个特别有名的演员,姓名记不得了。他初进来,人们一看相貌穿戴都十分破烂,班主随便盘问:“你是干什么的。”答:“唱戏的。”问者没好气地说:“看你那穷相,能唱戏?”答:“不能唱戏,我给当伙夫吧。”于是,答应让他当五个月伙夫。
他自带现洋,悄悄在腰里藏着。平时,干完烧火做饭的活,就到台下看戏。回到下处,便吧塔吧嗒地抽烟,好像在寻思什么。晚上就寝时只盖个烂毯子。
有一天,戏唱到阳泉,他主动对班主说:“我唱一出吧!”班主说:“你个当伙夫的能唱什
么?”他恳求:“我试一试!”班主同:“你唱什么戏?”他爽利地答:“《乌玉带》吧!”班主将信将疑地说:“你能唱?可别砸了,台下有好多写头呢!”他斩钉截铁地说:“唱坏了,我赔你钱。”并示意自己腰里藏着钱。班主说:“那好,一言为定。”
他上台向大伙儿拱手抱拳,别人都撇嘴,小瞧他。他刮了胡须,穿上彩裤、靴子,化妆不抹红脸,只画了两道白眉,人们更瞧不起了,等着看他的笑话。不料、这人真有一套,踩着家伙点一出台,威风凛凛地一等式亮相,全场的观众马上被这精彩的“一招鲜”震得发愣了,随后便报以排山倒海的“碰头好”。于是,台上越唱越有劲,台下越看越带劲,观众像鸟儿炸了窝似的,叫好声此起彼伏,简直是叫不完的好。
戏一完,班主眉飞色舞地抱拳道贺:“辛苦了!在下真乃有眼不识泰山。”别人赶紧给他递茶倒水,连说:“师傅喝水!”他很有礼节地作答:“不喝,不喝!”
众写头们呢,个个兴高采烈地尾追班主不舍,要出大价钱争写这班戏。他们是口同声地说,“民众要看胡子生,钱么,要多少给多少。”
他一边卸妆,一边向蜂拥而至的写头们致意、道谢。随后,在众人簇拥下,跟着班主向早已在台下预备好饭菜的饭馆就餐去了。
原来这个不露名姓的高手,是乔装成乞丐模样,暗访戏班呢。
民国二十六年(1937)8月,日寇侵入山西,兵荒马乱,乡下难于唱戏了。
后来,太原朋友来邀吴本贞住了鸣盛楼的新民大戏院。当时的戏班主事人员为:
班主张宝魁、邱德才、贾万荣、刘春祥、郭子泉、豆腐四儿等共“六大股”
承事“筱香玉”高瑞云
掌班梁文仁
主要演职人员有:
须生:“富艳亭”张美琴、“鹿儿红”王庆云、“十四红”乔鸿元、“说书红”高文翰、“七百红”
青衣:乔金山、程玉英、吉凤贞、“大姐姐”田淑珍、“二姐姐”田桂珍、“筱桂桃”、冀兰香、“筱金梅”
花脸:“八百黑”、马来源、茹玉书、“小二百五”王银柱
小生:“刘一腿”刘少贞、“奴子生”温兆林、“十一生”郭凤英、“筱桂芳”、“筱桂林”、李素英
小旦:“筱吉仙”、“二女子”王桂香、“筱桂芬”、“筱桂花”、“十三旦”任玉珍、高瑞云
老旦:“大珠旦”张凤熙
丑:“福义丑”王福义、“三夜壶”、“电光丑”、梁文仁
武行:筱云林、懿万春、刘春祥、邱德才、赵月楼、邱树山、刘五华、王建国
武场:满堂儿、油汉、赵挺杰、臭保子、命子
文场:温万金、马步龙、二货、戎万福、安永寿、崔理吉
在该班,吴本贞的做戏更讲究了。
民国三十一年(1942)秋,吴本贞本着“先在东口唱红,回了山西才行”的信条,来到了群贤毕至的张家口献艺。在这里,他先后在同德戏园、新新戏园同“筱桂桃”杨丹卿、吉凤贞、“金铃黑”郭寿山、“六月鲜”刘玉山、南定银、“金景奎”金铃魁、王桂兰、刘玉婵和“筱桂林”孙文升等名角同台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夏,他在内部示范演出了《五雷阵》,深受行家好评。1959年,他调张家口戏曲学校任教,直至1966年退休。在戏校,他教授张俊祥(商都剧团青年演员)掌握了幡子功的技巧,并要求学生们在舞台上运用特技,诸如耍水袖、抖髯口、耍马鞭、耍帽翅等时,一定要做到:慢不息,快不紊,刚不暴、柔不温,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1983年3月13日,北京的《戏剧电影报》上《耍幡子》一文中载:“《五雷阵》,耍‘三子’,不耍‘三子’瞎蒙事。……据有此绝技的晋剧老艺人吴本贞介绍……此技巧濒于失传,是该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件事。”
1993年9月3日,吴本贞病故于张家口,享年八十二岁,他留给人们的是兢兢业业的从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