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梨园趣事
更新时间:2025-05-15 07:04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张必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经历了全民看样板戏的年代后,传统戏曲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农村剧团如春笋般地成长,于是出现了许多梨园趣事。
我见过最小的越剧团,只有一个人,没有后台伴奏,没有戏服化妆,手里仅拿着两块毛巾,一个人要演多个角色,不断地在台上走来走去,唱女声时压低了嗓子,一场戏演下来,他已经筋疲力尽,喉咙变沙哑,大家连忙叫他吃生鸡蛋。
在农村剧团中,许多剧团演员是临时拼凑的,内容上也常常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出前大家互相讲一讲,并简单分配下人物、角色,便能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因此称为“路头戏”,台词和唱段全凭自行创作、演员自己发挥。
小时候,我见过桐庐引坑越剧团到我们村演戏,一连演了七天七夜,共十四部戏不重复,据说还有很多剧目可以演。作为一个村级戏班,真的有这么多戏吗?
浦江乱弹传传习所演出《芦花絮》剧照。
浦江乱弹传习所演出《芦花絮》剧照。
“路头戏”靠的是演员的素质,我真的很佩服演员的能力,他们的临场发挥,虽然把剧情套来套去,但还是能绕出个故事来。其次佩服的是主胡,在“路头戏”中,主胡的作用超过了鼓板。由于主胡在剧目伴奏中担负着“领头羊”的重任,既要具备扎实的胡琴演奏基本功,同时又要具备对“路头戏”这种表演形式的熟悉和即兴伴奏的能力,并全神贯注地关注演唱者在舞台上小至口型变化等等的一举一动。
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出。台上演员说:三更了。这时后台应该敲三下小锣。可是后台没有听见,或许是走神了。演员没有听见敲锣,于是又说了一遍,直到旁边的胡琴师傅提醒,敲小锣的才敲。可见他们的配合度要求多少密切啊!
有一次演武松打虎的戏,本来打斗只有十几分钟的戏,可是那只老虎特别勇猛,武松总是打不死他,甚至变成老虎打武松了。已经过了半个小时,老虎还是没打死,台下的观众拍手叫好,都认为这班戏班子很卖力。原来开演前,演老虎的演员曾经向演武松的演员借钱,演武松的演员不借,于是就出现了台上老虎打武松的场面。武松已经被老虎打得筋疲力尽了,老虎在这个时候偷偷地说:你借不借?武松只能答应了,于是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在吃不饱的年代,一班戏班子到一个叫做长州梧桐口的村庄演出,按照规矩,演员要摊派到村民家中吃饭,可哪有什么好东西招待戏班子?于是只能吃青菜和毛芋头。演员吃得很不高兴,暗暗记在心里,于是在戏开演时,大花脸上台了,“匡令、匡令、匡令……”心里一气,几句不好听的念白脱口而出;“长州梧桐口,青菜毛于头,瘟猪又瘟牛……”“匡令、匡令、匡令……”台下观众听不清台词,还认为这班戏班子很用劲,唱了自己的村子,还拍手叫好。
如今剧团的条件来越好了,都采用了电子显示屏显示唱词,音响设备高级了,舞台艺术也越来越优美了,一些农村剧团也步入了正规,以上说的这种趣事也越来越少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