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王爱爱弟子李莉花谈与爱爱腔结缘
更新时间:2025-05-09 20:46 浏览量:4
群芳争艳香满园
李莉花
说起山西的能源,无人不知“煤”;说起山西的特产,无人不知“醋”;说起山西的戏曲,无人不知“王爱爱”。当然,王爱爱老师不能够“全权代表”山西的戏曲,但她确实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晋剧剧坛上的一颗明珠,一朵开创了备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王爱爱表演艺术和“爱爱腔”的奇葩。
到目前为止,王爱爱老师经过几十年的认真观察,选拔,共收有30多名弟子。对这些弟子,她躬亲示范,传授技巧,呕心沥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王爱爱老师为传播和弘扬晋剧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本人能够成为王爱爱老师的弟子之一,确实非常幸运。
一、结伴成长入了行
常言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父母都是晋剧艺术的资深戏迷,是王爱爱老师的忠实“粉丝”。他们会演会唱、会拉、会打,我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参加农村庙会、节日庆典,结婚喜宴等的演出。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妈妈购买收集的王爱爱老师的磁带唱段、光碟剧目,甚至演出剧照,在我们那十里八乡是最多的。那时我家墙壁上贴满了王老师演《打金枝》《算粮》《金水桥》《采桑》《杀庙》《走山》等的剧照。王爱爱老师不仅以剧照这一静态形象影响着我,当我听妈妈的那些磁带时,她又以优美的唱腔动态地影响着我。爸爸妈妈购买的那些磁带、光碟,从来不是用来做装饰、摆设的,而是用来听的,看的,模仿学习的,甚至是要永久珍藏的。因此,我从小就学会了王老师《打金枝》中“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见皇姑》中“包相爷他与我讲说一遍”唱段。这些唱段难度很大,至今仍是我终身学习的课程。当时我虽然唱不好,但我确定是从那时起知道了晋剧中的两种板式:一个叫“垛板”,一个叫“倒板”。就是这两段唱腔、两种板式,成就了我与晋剧艺术,或叫“山西梆子”的“初恋”。初恋啊,多么甜美,多么浪漫,终生难忘啊!也正是这个“初恋”开启了我的漫漫戏曲人生路。
记得我 17 岁那年,1987 年花蕾初放时,我报名参加了山西省戏曲学校太原市文艺班的招生考试。当时,老师要求我唱一段慢板,我学唱的是王爱爱老师《打金枝》中的“劝宫”,快板我依然是学唱王老师《算粮》中“王宝钏离寒窑自思自想”。叫我惊喜的是,我真的被录取了。我就是这样在王爱爱老师优美唱段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王老师的唱段促使我加入了晋剧艺术的大家庭,踏上了学习王爱爱老师演唱艺术风格的追梦之路。
二、曲折纠结为哪般?
考入太原市文艺班后,老师要求分行当学习,学什么行当由自己来决定。这可真是难坏了我。说实话,我当时是眼馋小旦扮相漂亮的,那真是,娇滴滴妩媚如花,水灵灵冰清玉洁。我想凭我的脸型、身材,扮起妆来照上剧照肯定招人喜欢。我从小就喜爱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吕布与貂蝉》《打金枝》,貂蝉和银屏公主的装扮如仙女一般。女孩子爱美,女孩子更喜欢别人夸自己长得美,这是女人的天性。于是,我想报小旦行当。可是妈妈说,小旦在晋剧里是小三门,不如报大三门里的青衣——我知道妈妈最喜欢王爱爱老师了。还有人劝我干脆唱须生。这可怎么办?为此事,一段时间里我是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于是,我在学校里尝试着学习扮演《喜荣归》里的崔秀英,《打金枝》里的皇后、《算粮》里的薛平贵,真的是把小旦、青衣、须生三个行当尝试了个遍,说起来也算不留遗憾。最后,我还是觉得王爱爱老师的演唱艺术最吸引我,于是我向着青衣行当大踏步出发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份。
记得词作家阎肃先生曾说过,在艺术生涯中若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四分”:
一、天分,是指学习艺术要具有先天的禀赋;
二、缘分,就是指机遇;
三、勤“分”,是指永远要多付出一分勤劳,要戒懒;
四、本分,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指干事情一定要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如果不本分,结果就是浮躁、马虎,浅尝辄止、一曝十寒,那绝对会导致一事无成的。
我既然走上了戏曲表演这条路,就必须要在后“三分”方面下功夫,寻突破。我相信,经过选行当的曲折与纠结后,我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三、转益多师终是您
从学校毕业到分配至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十多年里,我从未离开过青衣行当。这期间,确实遇到了许多老师,有学校的老师,有剧团的老师,有其他行当的老师,还有导演老师等等,但我对王爱爱老师总是念念不忘。记得我还是学生时学校特邀王老师给我们指导排练《算粮》一折。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王老师,真的如同做梦一样。由于当时我过度兴奋过度紧张,导致王老师教我唱腔时,我声音发颤;做动作时,手心冒汗,很不自然。这时的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她和蔼地叫我放松,不要紧张,并说错了可以重来。等我不紧张了,王老师就提高了对我的要求。她要求我无论道白还是唱腔,咬字一定要清楚;手,眼、身、法、步,做每一个动作首先要心中有数,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要做到位,做得美,做得巧。她对我说,在表演中要学会“移步换形”,这是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体系的核心法则。王老师还引用王蒙先生的话说:平庸无罪,但是只剩下平庸的东西就很危险了。戏曲也一样,如果只剩下平庸,戏曲就没有希望了。王老师谆谆教导我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示范动作:在我们眼中,她是一位艺术大师,更是一位我们值得尊敬的长辈。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王老师,您就是我往后要翱翔的蓝天,我要做一只雄鹰,永远追随着您!
四、苦苦追寻到身边
2007年,我从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调到了山西省晋剧院;同年,正式拜王爱爱老师为师,实现了我从艺20年的梦想。人间最幸福的事是什么?我认为实现梦想是最幸福的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怕路途远,就怕迷方向”。学习王爱爱老师的表演艺术就是我坚定不移的目标、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勇气和毅力。我在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时,虽然与王老师同在一座城市里,观着王老师演出的机会也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感觉到山西省晋剧院与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之间存在着一种唱腔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存在着整体表演水平上的差异,存在着认识水平上的差异。我萌生了要从市实验晋剧院调到省晋剧院的想法。
多少次,我登门拜访王爱爱老师,去谈论如何学艺,其实有谁知道这个话题有时仅仅是我的一个借口。但我想要调动的想法始终难以向老师启齿,唯恐影响了老师对我的看法,更担心万一王老师生了气,干脆将我拒之门外。唐朝诗人宋之问在《渡汉江》诗中写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爱得越深就越是万分珍惜,越是想得到就越怕失去。所以,当我克服重重困难,经历很多曲折坎坷,终于调到省晋剧院后,我又去看望我无比尊敬的王爱爱老师,那时我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没过多久,王爱爱老师开始为我这个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弟子狠下功夫地排练她曾经演过的优秀剧目《出水清莲》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形体表演和唱腔韵味,更进一步靠近了“爱爱腔”。
五、忠贞不渝把艺传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如今我已是人到中年了,由于种种原因我暂时离开了舞台。我曾在夜不能寐时回忆过,曾在逢年过节拜见王老师时思考过,曾在师姐师妹们又上演一个个新剧目并捧回一个个某某表演奖时懊悔过。我总在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我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是不是给老师丢脸了?我作为一名青衣衣演员,是不是曾经也火过一把?观众是否认可过我?
我往后的路又该怎么走?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是王爱爱老师弟子之一,其他弟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筑梦寻路,大家在通向晋剧艺术顶峰的道路上,在“爱爱腔”流派艺术的花园中争奇斗艳,我既然是老师的弟子,就要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用我自己的方式,传承“爱爱腔”艺术,为弘扬中国戏曲文化,打造新时期山西戏曲大省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