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梨园·尚书房”好书推荐 |《中国传统色》
更新时间:2025-04-29 22:11 浏览量:2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定于2025年4月23日至25日在山西太原举办。大会以“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通过全民阅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品戏品人生百味,读书读世间万象。值此机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特向省内部分戏剧戏曲艺术家邀稿,推出“三晋梨园·尚书房”好书推荐专栏,涵育阅读风尚,共筑书香梨园。
白燕升:在故宫的色谱里,遇见五千年文明的DNA
捧起这本《中国传统色》,指尖抚过“松花”“水龙吟”“青梅”这些名字,仿佛揭开了老祖宗藏在颜色里的密码本。戏曲行常说“宁穿破不穿错”,可如今多少人知道,那戏台上的一袭蟒袍,藏着多少宫墙深处的色彩玄机?
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恍若推开故宫的朱红大门。郭浩、李健明二位作者把沉睡在故纸堆里的颜色都唤醒了——原来“玄天”不是简单的黑,是周天子祭天时夜空沉淀出的庄严;“海天霞”不单是粉色,藏着明代织造局用牡蛎壳染就的粼粼波光。这些颜色会说话,一个“暮山紫”便道尽王勃在滕王阁看到的残阳,一句“柘黄”就坐实了龙袍上不许百姓点染的威仪。
近几年,在近百所大学的讲台上,我常举着这本书当“色卡”。给年轻人看“月白”不是白,“窃蓝”不是蓝,就像教他们听戏不能光听高腔——南方戏里正旦的“皎月帔”用的是秋香色,京剧程派青衣的“青衫”其实泛着鸦青,这些颜色里都住着人物的魂。有次在岭南讲座,窗外木棉花正红,我指着书里“朱湛”色说:“这和你们校徽上的红同出一脉,都是华夏血脉里流淌了千年的赤诚。”
总有人说传统色过时,可你看那些刷爆屏的意大利“莫兰迪色”,哪个逃得出我们祖先的色盘?书里记载的“孔雀绿”比蒂芙尼蓝早生八百年,“胭脂水”比马卡龙粉多出三百层晕染。十年前在墨尔本大学讲座,当我展示“窃蓝”与青花瓷的色谱对照时,有位汉学家激动得眼镜滑到鼻尖:“原来我们在博物馆膜拜的‘中国蓝’,是这么活下来的!”
这些年带着戏曲走南闯北,越发觉着审美自信才是最好的身份证。
书中最让我眼眶发热的,是那些颜色背后的匠人心。染一匹“柘黄”要二十道工序,“海天霞”得在凌晨沾着露水晾晒,这不正像戏曲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功夫吗?现在年轻人爱说“国潮崛起”,我倒觉得不如先看懂这些颜色里的密码——当你能从“玄天”里读出宇宙,在“暮山紫”中看见盛唐,那份骨子里的审美尊严自然会破土而出。
合上书,封面上的“二十四节气色”在灯下泛着暖光。这些色彩像极了戏曲舞台上的各种守旧,也像大学讲堂里永不熄灭的投影仪。那些年在海内外播撒的审美火种,或许就藏在这本色谱的某个折页里。毕竟,能认出自己文明颜色的人,永远不会在精神上流离失所。
推荐人简介
白燕升,前央视主持人、制片人,前香港卫视副台长,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传媒学院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形象大使。做为中国电视戏曲的代言人,他先后走进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澳门大学、墨尔本大学等400多所海内外高校,其中被100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并被誉为“传播中华瑰宝的杰出使者”。
本文来自【山西文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