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古戏台新韵——阳江十八子古戏台文化探微

更新时间:2025-03-10 13:50  浏览量:10

古韵新声总相宜。在民族复兴浪潮奔涌的今天,古戏台已成珍稀的文化遗存。笔者曾于佛山、广州邂逅几处古戏台遗迹,而今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这些承载着中华戏曲记忆的建筑大多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阳春三月,驱车数十里,在阳江十八子遇见一座古意盎然的戏台,其独特的文化建构令人耳目一新。

这座戏台的营造法式源自河北戏曲之乡,却非简单的形制复制。两根朱漆木柱擎天而立,柱础圆盘虽经岁月摩挲仍透出雕工之妙。台顶藻井处悬着木质圆环,原是悬挂帷幔的机巧所在,今虽空悬,却引人遐想当年幕起幕落的盛景。最见匠心处,当属台前镌刻的"仁义为友""棣萼长华""音嗣孟母"三幅古匾,篆隶相间的书法与戏台浑然一体,将儒家教化悄然融入建筑肌理。

移步戏院,三百余平的空间里,三十余套明清制式的条案错落排开,数百张榫卯结构的官帽椅静候知音。这般规制,恍若《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穿越时空在此定格。更令人称绝的是东西两侧的书法长廊,汇集历代数百名家的墨宝真迹。虚云法师的"一杯清茶品日月,半壶老酒醉人生"道尽禅意;赵朴初先生的"春归花外燕相识,雨洗林间翠欲流"写尽天趣;宋代裘万顷的"能知澹中味,雅称竹间居"则透着宋明理学的清雅。这些墨香浸润的匾额,与戏台上悠扬的水磨调相映成趣,构筑起立体的传统文化场域。

这座戏台最可贵的,在于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今春,阳江籍书法大家陈醉在此开设艺术讲堂,让文人雅集的古风重焕生机;"三八"妇女节前夕,地方文艺团体在此献演传统折子戏,霓裳羽衣与现代观众的掌声交织成新的乐章。据说,去年这个古戏台试验开幕以来,已进行文艺活动数十埸,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这座古戏台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凝固的建筑转化为流动的文化盛宴。

从周代宫廷的钟磬之乐,到清代帝王的观戏楼阁,戏曲始终是华夏文明的活化石。阳江十八子的营造者们深谙此道,他们不是简单复刻古建筑,而是以戏台为容器,装盛书法、诗词、礼乐等传统文化精粹,让今人在雕梁画栋间触摸文明的温度。当暮色笼罩戏台,恍惚可见生旦净丑的水袖掠过楹联匾额,听见数百年前的宫商角徵羽在藻井间流转——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

图/文 冯创志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