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城说巷 ▏梨园苏唱街(下)
更新时间:2025-04-18 17:16 浏览量:2
苏唱街除梨园总局的事务得到盐商的支助外,另一公益性的机构也离不开盐商的大力支助,这就是在苏唱街中段育婴堂巷(今育英巷)里的育婴堂。
育婴堂是清初在江浙一带出现的社会公益性的慈善机构,主要是收养弃婴和孤儿,也包括收留因家庭贫困无力抚养的婴儿。扬州的育婴堂在明末由商人蔡挺发起,初叫育婴社,由商人、士绅等各界人士参社,每四个会员出资养育一婴孩,每人每月出没一钱五分银,雇乳母喂养婴孩。育婴社存在时间不长,受明清之间战火而解散。清顺治十二年(1655),陕西商人洪庥、徽商吴自亮、方如珽等发起,出资重建了育婴堂,地址是否就在苏唱街的育婴堂巷,由于缺乏史料,尚不能确定。嘉庆年间,扬州在门、双桥、高桥、便益门等处设有八、九处育婴堂,其中应有苏唱街一处。育婴堂的出资,仍由扬州商人、士绅予以捐助,一度时期两淮盐运司拨月经费来维持育婴堂的开支。同治八年(1869),两淮盐运使李元华对苏唱街育婴堂重新规划,征收了附近部分民房进行扩建,建成后的育婴堂仅号房就有六十多间,由盐运使、扬州府同知及两淮盐商共同管理,经费则由两淮盐商捐盐厘以及房田租金充之。从零星史料记述和民间流传来看,康乾时期的江承瑜、江春父子、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晚清时的汪鲁门、许容楫、贾颂平等都有这方面的贡献。
苏唱街育婴堂从同治年间到民国,一直存在到解放后,才由扬州市民政部门迁移到茱萸湾,改名为“儿童福利院”。
育婴堂,老扬州人习惯称为“小人堂”。在旧时“小人堂”的大门口,墙上设有一窗口,窗口下面装有一抽屉,抽屉底有一横木板。当有人将弃婴送至时,拉开抽屉,将婴儿放在横木板上,随即拉一拉抽屉里的装的铁拉环,环带动里边的铃铛。不一会,里边的工作人员便将婴儿抱走,这样做也是为保护弃婴的隐私。
苏唱街的梨园盛况,从什么时侯衰落的?这大概率是一个渐退的过程。在清末民初,已难见梨园总局的讯息,苏唱街上也少了进进出出的戏班。倒是随着扬州另一个行业落户苏唱街,让这条老街又重新热闹起来,这就是素有“晚上水包皮”之称的沐浴业。
1928年,上海人袁炳元来到扬州,详细调研扬州澡堂业的行情。虽说时扬州的浴堂有近百家,但喜欢“泡澡”的扬州人,让众多的浴室“船多不碍港”,生意仍红红火火。精明的袁炳元嗅到了商机,于是他采取高投入、精装饰、追时尚、注细节、改传统、高起点等一整套理念,选择了苏唱街这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街建起浴室。地址谈妥后,他投入十多万银元,从美国、澳大利亚进口锅炉、发电机等设备,从上海、宁波等地选购具有西洋元素装饰材料,动工兴建。
同时一改扬州老浴室的传统,打了两口深井,用抽水泵取水,采用烧锅炉和装管道用蒸汽供热水、圆浴池蒸气和各厅室供暖。且锅炉、发电机等都配置双份。在浴池中采用多池化与高、中、低客厅相匹配,拉开档次,浴客互不干扰。特别是浴室设女子部,这在当时扬州浴室行业开了先河。同时还在雅部区内购买三十多个搪瓷浴盆,供贵宾使用。然后在门口撰写楹联“卫生白石池塘、特别汽水盆汤”主打“卫生、汽水、盆汤”这个时尚的主题。而更为气派的是,敢于用“扬州”二字作为店名,不知当时有无商标注册审批这个环节。
扬州浴室这个占地1200多平方的时尚的浴室,一经开业,立刻吸引扬州的商贾士绅、文人墨客、平头百姓,生意异常爆火。可惜袁老板财不压命,没有几年病逝,遗憾地离开他精心打造的苏北第一浴堂。而接手人金宝芝,其能力和气魄丝毫不输袁炳元。他仍注重“时尚”,在雅厅的贵宾室的座位茶几上安装了电话,在凉池厅花重金购置高二尺、长六尺的玉白色大瓷盆,盆中放二块木板,两侧分置两个吊环,澡客躺在盆中接受搓背时,背不酸、腰不疼,既惬意又舒服。
前几年,他在紧邻扬州浴室旁的住宅经过整修,成为扬州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之一。如今,这经营近百年的浴室,放在改革开放后扬州城兴起许多豪华的休闲中心,其卫生环境、某些硬件条件和舒适度,并不显得落伍,这不得不配服当时袁炳元、金宝芝二位的眼光。
苏唱街随戏曲而兴,也因戏曲而衰,如果不是因为有百年老店扬州浴室的延续,可能也沦落为一条普通的老街巷。但她留下的戏曲底蕴,一直影响到解放后的扬州戏曲界,扬州一度拥有京剧团、扬剧团、淮剧团、越剧团、曲艺团以及文工团等剧种剧团,这在一个地级市,实在少有。如今扬州在打造美食之都、沐浴之都,不可忘记那历史上的“戏曲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