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扬城说巷 ▏梨园苏唱街(上)

更新时间:2025-04-09 10:38  浏览量:7

苏唱街巷口临渡江路,巷尾连丁家湾。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可见苏唱街是因“唱”而得名。

“老郎堂、梨园总局”,是旧时戏曲行业对“祭祀”及“协调、管理”的机构。“老郎堂”有点类似“关帝庙”、“财神庙”供奉“戏神”以祭祀;“梨园总局”类似于“行业公所”。戏曲供奉的戏神是唐明皇李隆基。相传李隆基特别喜欢戏曲,曾在宫中禁苑梨园内,挑选300多名戏曲艺人与宫女一起排练戏曲,自己有时还亲自参加排练。他本身对戏曲艺术有很高的造诣,在排练中对乐队、演员哪里弹错、唱错,立马听出给予纠正。后来这批演员有不少流出宫外演出,其唱念做打堪称一流,皆成名角,于是这批人名声鹊起,由于具有宫中梨园的身份,故人们尊其为梨园优伶,久而久之,梨园也成了戏曲的别称。至于“老郎堂”,因唐明皇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他在排戏时常自称“三郎”,民间习俗上往往将兄弟几人排在后面的小弟称之为“老小”,所以称“李三郎”为“老郎”。当将唐明皇尊奉为戏曲行业的祖师爷及“戏神”后,对供奉他的“庙堂”便称为“老郎堂”。据有关学者论证,全国能设梨园总局的城市并不多,这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实力、文化市场和戏曲需求及繁荣度。

按照行规,戏班来扬演出必须到苏唱街的梨园总局备案挂牌,演出前要到“老郎堂”拜戏神。所以苏唱街成了戏班聚集地。这个集中地也自然成了各地伶优慕名来扬州寻找入班的机遇,特别是扬州的盐商还有自己家养戏班的“嗜好”,一则是时尚,二则也是相互攀比,这也为各地伶优又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而这此伶优中以苏州人居多,久而久之扬州人称这些“扬漂”伶优为“苏伶”,至此这条街便称为了“苏唱街”。

扬州戏曲的繁荣和名班名角的挂牌,不仅满足了戏迷的“味口”,更得到了扬州盐商巨贾的青睐,常常邀请一些名班名角去家中唱“堂会”。当得知乾隆帝也是“戏迷”,于是在乾隆六次下江南到扬州时,扬州盐商在接驾时做足了文章,早早安排名班名角进行排练。以至乾隆皇帝回京后,多次下旨要求江宁织造、两淮盐政衙署选拔优秀伶优进宫,以充宫中戏班。

乾隆五十五年(1790),苏唱街迎来她的高光期。这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要求闽浙总督伍拉纳组织戏班进京参加“万寿节”为乾隆祝寿。伍拉纳当即委托两淮盐务总商江春着手承办此事。江春,字颍长,号鹤亭,徽州歙县江村人。其祖父从徽州“担囊至扬州”,“用才智理盐策”,“数年积小而高大”,成为扬州盐商中坚人物。到江春的父亲江承瑜手上,更善经营,被推为两淮盐务总商。江承瑜去世后,江春接任两淮盐务总商,更是长袖善舞,总商一做就是四十多年。江春在这位置上做出神奇的人生色彩,特别是在六次接驾乾隆皇帝时,他不惜重金,用尽其能,尽讨乾隆之欢心。扬州一夜造白塔的传说就与他有关。江春不仅仅接驾时一掷千金,当朝廷有战事或救灾时,他也捐助巨金。乾隆帝对他赏识有加,先后恩赐他为“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光禄大夫”官衔达一品,一名商人被朝廷授于一品官衔,这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江春接到伍拉纳安排的重任后,亲赴徽戏的中心安庆去“考察”。找到当时红极一时的名角高朗亭。高朗亭,号月官,扬州宝应人,自幼在安庆学戏,主攻旦角,少年时初登舞台,就一炮成名,十六岁己在戏班中成挑梁主角。在安庆、扬州等地演出常爆场,戏迷们对他所扮旦角评价称“一颦一笑、一起一坐、一举一动,神情无不惟妙惟肖,使人忘乎其为假妇人”。见江春亲赴安庆说明来意,他非常激动,一是他在扬州演出,常受到江春的捧场,江春对他有“知遇”之恩;二则是到京城参加乾隆的祝寿演出,这对一个演员讲是梦寐以求的机遇,高朗亭在又惊又喜中连连应诺。

江春带高朗亭等回扬州后,与夏文洀、余老四从安庆带回的其他徽班演员组合,取名“三庆班”,在苏唱街排练,为进京做准备。李斗《扬州画舫录》有记:“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可见江春等人注重将京腔、秦腔等进行融合。当时秦腔的著名伶魏长生,己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离开京师南下到扬州,在江春的春台班担任主角。这为后来徽班进京后,逐渐发展再与汉调等融合而产生的京剧奠定了基础。

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辰应是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三日,而三庆班在七月己抵达京师,京城为祝寿而举办的“万寿节”演出,从西直门沿途搭建了数十台彩台,供进京戏班演出。三庆班从七月初开始,采用换人不换台,连续演出四十多场,至到“万寿节”结束,演出大获成功。可惜的是,这个大获成功的喜讯,总策划人两淮盐务总商江春却听不到了,就在三庆班进京的前一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这位传奇的红顶商人在扬州病逝。

三庆班在“万寿节”演出结束后,携带祝寿演出的轰动效应留在京城,进入各大戏院演出,受到京城戏迷的拥趸,并誉为“京师第一班”。而高朗亭也于嘉庆二年(1797)接任余老四,成为三庆班班主。到嘉庆初期,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等徽班陆续从扬州苏唱街出发,奔赴京师,不久在京城重组而形成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其中四喜班中就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龄。这就是戏曲史上所称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京,到宣统二年(1910)在京延续一百二十余年,最终在道光二十年(1840)形成新剧种京剧。所以有人称扬州的苏唱街是京剧的发源地、京剧的奠基人是宝应的高朗亭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发源地也好、高朗亭也罢,这里边的最主要的推手,应是两淮盐务总商、顶戴花翎的“光禄大夫”江春及扬州的盐商。而在高朗亭的家乡宝应的安宜镇北门外牌楼社区百岁坊的高朗亭的故居,己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