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梨园去采风,如今文友啥行踪
更新时间:2025-04-02 06:36 浏览量:10
滕州文友于1997年在刘村梨园采风合影
今夜,月光像一层薄纱,悄然爬上窗棂,给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我坐在窗前,手机屏幕亮起,作协理事杨成国老师发来一条消息,告知明日他将开车来接我们居住在滕州的几位文友,一同参加地区作协去峄城组织的采风活动。随后,微信发来的一张1997 年的照片映入眼帘,那是我们奔赴刘村梨园采风时拍摄的合影。刹那间,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我带回到那段炽热的青春岁月。
1997 年,在文学的星空中,我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飞鸟,肆意地追逐着梦想的光芒。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灵感乍现时,我们抓起笔,任由思绪在纸上奔腾,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装进文字里。我和成国兄常常乘坐那辆老旧的公交车,奔赴枣庄市区,参加诗人相隽组织的《话语》诗歌朗诵会。在那个并不宽敞的舞台下,我们沉醉于诗歌营造的世界,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回到滕州小城后,我们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夜晚,我们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热烈地讨论着文学,分享着彼此的梦想与困惑。每当有人的文章发表,我们必定会买来几碟小菜,烫上一壶酒,在微醺中畅谈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
这一年,杨成国老师在八一矿区开了菊香书店。书店不大,却弥漫着浓郁的书香。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像一片知识的海洋。这里成了我们的文学乐园,大家常常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分享新作,交流心得。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屋内酒香与书香相互交融,我们在微醺中感受着文学带来的温暖与力量。当刘村梨园的梨花盛开时,成国兄热情相邀。薛河南畔的梨园,宛如一片轻盈的云朵,洁白的花瓣在风中翩翩起舞,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张晓霞、张晓霞的表妹、鞠厚生,还有梨园驻地的王光慧,大家穿梭在梨花丛中,欢声笑语惊起了枝头的飞鸟,那场景永远定格在那张合影里。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28 年过去了。曾经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甚至有的已迈向老年。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未能磨灭我们对文学的热爱。
张晓霞老师从枣庄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成为了公交公司的售票员。在四路公交车上,她常常皱着眉头,向我抱怨这份工作与自己的文学梦想相去甚远。那次梨园之行后,她毅然辞去工作,前往育才中学当了语文老师。去年,通过我的表姐夫朱宗清,才得知她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用文字的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文学梦想。而张晓霞的表妹,那个热爱文学的女孩,却像一阵风,消失在时光的洪流中,再无音讯。
鞠厚生作为曹庄矿的工人,在繁重的下井工作之余,坚持写散文,偶有作品在《滕州日报》发表。但随着生活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在经历下岗后,为了养育两个孩子,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全身心地为生计奔波,文学创作也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
刘村梨园采风小酌
杨成国老师虽在商海历经无数次的惊涛骇浪,却始终没有忘记文学。他加入了地区作协,在各种采风活动中依然活跃。去年,他的诗歌在地区作协获得了一等奖,这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文学的执着坚守。
王光慧曾在乡政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因身份清退,无奈自谋生路。他弃文从画,将对生活的感悟寄托在笔墨之间。去年,我帮他牵线,让他加入了省作协,也算是对他多年坚持的一种认可。
而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走走停停,从未真正离开。从加入省作协,到成为小县城作协副主席,文学早已像血液一样,融入我的生命。
看着那张1997 年的合影,我心中感慨万千。岁月无情地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却留下了对文学炽热的爱。在这条充满坎坷与荆棘的文学道路上,我们虽然走得跌跌撞撞,但那份初心从未改变。
文学就像刘村梨园的梨花,即便历经风雨,依然会在每年春天如期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它让我们在时光的洪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拥有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明日,我们又将踏上采风之旅,续写属于我们的文学故事 。
难忘1997刘村梨园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