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院走出的新势力!陈思清凭鲜活演技圈粉,让年轻人爱上老艺术
更新时间:2025-11-22 13:52 浏览量:1
当上海滑稽戏面临“传承断层”的焦虑时,一位从上海戏剧学院走出的青年演员,正用新潮又地道的表演打破偏见——她就是陈思清。台上能飙经典唱段、能玩网络热梗,台下是科班出身的实力派,这位让老戏迷点头、年轻人追捧的滑稽之星,正为这门海派老艺术注入滚烫的青春活力。
上戏科班打底:把“学院派”功底融进滑稽戏的烟火气
提起滑稽戏演员,很多人会想到“草根出身、靠天赋”,但陈思清偏是“科班异类”。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她带着系统的表演理论、扎实的声台形表功底,一头扎进了充满市井气息的滑稽戏舞台。这看似“不搭界”的组合,却让她走出了独树一帜的路。
在戏校时,她每天清晨练声、深夜打磨台词,把京剧的唱腔技巧、话剧的人物塑造方法烂熟于心;进入滑稽剧团后,她又跟着前辈泡在弄堂里,学沪语俚语、看市井百态,把“学院派”的严谨和“草根派”的鲜活完美融合。表演《戏说阿必大》时,她既保留了传统滑稽戏的诙谐节奏,又用话剧式的细节处理让角色更立体;唱经典选段时,她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这正是科班功底的底气。
老戏迷评价:“陈思清的戏‘有章法’,不像瞎胡闹,每一个笑点都踩得准,每一句唱词都听得舒服”;业内人士则点赞:“她让滑稽戏告别了‘土味’偏见,证明这门艺术也能有学院派的精致感”。
一人千面的“梗王”:演啥像啥,承包全场笑点
滑稽戏的灵魂是“接地气”,而陈思清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同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在《宝兴里》中,她和小翁双杰搭档,饰演古灵精怪的邻里角色,一句带着沪语腔调的吐槽就让全场笑翻;在《哎哟爸爸》里,她又变身俏皮晚辈,和前辈演员的对手戏你来我往,包袱密集又不尴尬;就连经典改编的《戏说阿必大》,她也能跳出传统框架,加入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幽默表达,让老剧目焕发新活力。
她的笑点从不是低俗段子,而是源于生活的精准捕捉。无论是年轻人熟悉的“相亲焦虑”,还是老上海人懂的“弄堂人情”,她都能通过夸张却不浮夸的动作、鲜活又地道的沪语,变成戳中人心的笑料。有观众说:“看陈思清的表演,笑到拍腿的同时,还能想起自己生活里的趣事,这才是滑稽戏该有的样子”。
更难得的是她的创作才华。作为既能演又能编的全能型演员,她创作的滑稽小品不仅笑点密集,还藏着社会观察和人生哲理,让观众笑完之后有所思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跨界破圈:让滑稽戏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面对滑稽戏“受众老龄化”的困境,陈思清主动扛起“破圈”大旗。她不局限于传统剧场,积极参与综艺、短视频创作,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滑稽戏。在短视频平台上,她分享沪语搞笑片段、滑稽戏小知识,一句“侬晓得伐,滑稽戏也能很潮”吸引了大批00后粉丝;在舞台上,她把网络热梗、现代生活场景融入表演,让年轻人发现“原来滑稽戏离我们这么近”。
她还和不同领域的演员跨界合作,在《小翁双杰和他的伙伴们》专场中,她既和前辈同台演绎经典独脚戏,也和青年演员搭档带来新潮小品,让整场演出既有情怀又有新意,票房口碑双丰收。有00后观众留言:“本来是陪爷爷奶奶来看戏,结果被陈思清圈粉了,现在我也能哼几句滑稽戏唱段了”。
这种“守正创新”的态度,让陈思清成为滑稽戏传承的“中坚力量”。她既尊重传统,把《妈妈不要哭》等经典剧目传承下去;又敢于突破,让滑稽戏对接新时代的审美,让这门老艺术不再只是“爷叔阿姨的爱好”。
结语:青年力量,让滑稽戏“活”在当下
从上海戏剧学院的课堂到滑稽戏的舞台,陈思清用实力证明: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坚守也需要创新。她用科班功底夯实基础,用生活观察滋养创作,用年轻心态打破壁垒,让上海滑稽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陈思清而走进剧场、爱上滑稽戏,这正是传承最好的模样。正如她所说:“滑稽戏不是老古董,它能记录生活、传递快乐,只要找对方式,年轻人一定能喜欢”。
最后想问大家:你看过陈思清的表演吗?你觉得传统滑稽戏该如何吸引年轻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为这位让滑稽戏“破圈”的青年演员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