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的嘴,攻击性这么强,怎么就不招人恨呢?
更新时间:2025-11-21 05:11 浏览量:1
文|小雯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实特别扎心:
明明是别人不守规矩、不讲道理,最后却是你这个“好人”被嫌烦、被说事多。
嘴一开,关系僵;嘴一闭,自己憋。
可同样是“嘴上不留情”,为什么轮到何赛飞,她骂人、催人、顶人,攻击性拉满,却不招大面积的恨,甚至还收获一片叫好?
嘴快的人那么多,被骂情商低的也不少。
为什么到她这里,观众却说:“她这叫有担当。”
这事如果只当八卦看,你会错过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一种“带攻击性,却不招恨”的高级沟通方式。
你不一定要像她那样火爆,但你一定用得上她身上的那套“边界+真诚”的组合拳。
先把画面拉回《一路繁花2》。
五个大姐:刘晓庆、刘嘉玲、宁静、张柏芝、何赛飞。
每一个,单拎出来一部职场生存史。
按综艺常规,这种阵容最容易剪成“修罗场”:谁抢C位,谁耍大牌,谁阴阳怪气,一顿戏码就有了。
但这次,节目氛围出奇平和。真正让观众讨论最多的,不是“撕”,而是——何赛飞。
1. 第一刀:催张柏芝上车
第一天行程,原计划11点出发去吃饭。车和人基本就位,就差队长张柏芝。她在外面和工作人员反复确认流程,车上的人谁都没开口。
你很熟悉这种场景吧?
没人想当“那个催人的坏人”:——说了,怕伤面子;——不说,时间一分一秒浪费掉。
开口的人,还是何赛飞。
她很直接地催:“快上车了,我们得走了。”语气不算温柔,镜头里肉眼可见的尴尬。
很多人替张柏芝“窘了一下”,也有人替何赛飞捏了把汗:这是不是要被骂“不给队长面子”?
但你往后看——当天晚上,她意识到白天自己说话冲了,主动和大家复盘问题、跟张柏芝道歉:说明白自己是“急行程,不是急人”。
这一来一回,其实已经把一个“高情商攻击性”的闭环做完了:
事情当下不拖,敢说“不”;情绪平复之后,解释动机、修补关系。
她不是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她是在用更大的责任感,压住“怕尴尬”的本能。
2. 第二刀:顶节目组的“迷惑安排”
午饭结束,本该两点半出发去博物馆。
结果节目组心血来潮,把采访塞在餐厅,愣是拖了四十分钟。
时间一拖,后面景点就要黄。
这时候,大家都看出来不对劲了——但还是没人说。
何赛飞又忍不住了,直接问工作人员:博物馆时间不等人,采访为什么不能回酒店再做?
她说话是急的,但逻辑非常清楚:重要性排序——景点是“时间刚性”,采访是“可调整”。
她不是撒泼,她是在给整个团队争取行程完整度。
你仔细看,她所有的“冲”,底层都不是为了自己舒不舒服,而是为了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
这就跟很多人不一样:
你闹,是因为“我不爽”;她闹,是因为“这事就不对”。
这背后,多了一层“为大家负责”的正当性。
嘴上哪怕再厉害,如果攻击的是“人”,迟早招恨;但如果对准的是“问题”和“规则”,反而容易被理解。
你看她几次“出圈”的狠话,都是这个路数。
1. 怒怼代拍:对事,也对边界
横店拍戏时,她穿着披风、拿着艾草锤,正准备进组。
一群代拍举着手机怼脸拍,已经干扰正常工作,也严重侵犯隐私。
很多明星会选择看不见:——忍一忍就过去了;——何必得罪“饭圈生态”。
她没有。
直接上去就问:“谁叫你拍的?手机给我!”对方不断后退,她追着骂:“神经病,脑子有病是不是?”
画面挺冲的,但网友很多却表示理解,甚至拍手称快——因为观众心里也知道:这事,确实过分。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
她骂的是“代拍的行为”,不是顺带贬低某类群体;
她没把情绪撒在无辜路人身上,而是精准对峙行为人。
心理学上,这种是比较典型的“定点攻击”:有对象、有原因、有边界。
这种攻击方式,虽然难看,却很清楚地画出一条线:——“你可以喜欢我,但不可以消耗我。”
2. 为戏曲青年发声:吼的是制度的不公
在《中国梆子大会》上,一位晋剧青年演员讲自己的近况:一个月工资1500,不转正、要养家,只能兼职开网约车、送外卖,戏曲成了他最爱却养不活他的“兼职”。
别人最多是惋惜、鼓励一句。
何赛飞听完,当场哭着喊:
“振兴戏曲不是靠喊的,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给谁?戏呢,钱呢,都到哪去了?”
这话一出,全场掌声。
你看,她骂的其实是:把“振兴戏曲”挂在嘴边,却不愿意给一线演员基本尊严的机制;用口号代替资源的决策层。
她攻击的是“上”,而不是“弱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真正不招恨的攻击性,永远不会往弱的、好欺负的人身上砍。
观众会本能地区分:你是在“以大欺小”,还是在“替弱者出头”。
前者是戾气,后者才叫“侠气”。
有的人张牙舞爪,只是因为内心虚弱,想靠吵闹撑住场面;有的人敢说真话,是因为她有一整套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积累做底。
何赛飞属于后者。
1. 越剧养大的“狠劲”:不是情绪冲动,是专业硬气
她的微博简介一直写着:“越剧表演一级演员”。
从小岛上长大,六七岁就开始做家务;十几岁被父亲送去学艺,凌晨起床练功、腿上绑沙袋、端着水盆练台步,练到“沙袋拿掉也能健步如飞”。
后来进“小百花”,演《五女拜寿》崭露头角;再之后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风月》《大宅门》《红粉》《追月》……她的路,一点都不轻松,是一路摔打出来的。
你可以把这一切理解为一种——“内在自尊的建构”:
她知道自己吃过多少苦;
她很清楚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分量;
她不是靠讨好、靠人缘站到台上的。
所以,她有底气在不合理的时候说“不”,因为她知道:“我不是谁的附属,我凭本事站着。”
这种自尊,会让她不那么惶惶不安,不需要用“所有人喜欢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2. 传统+前卫并存的婚育观:她不是嘴上喊“传宗接代”那么简单
节目里,有一段她和刘嘉玲辩论“年轻人要不要结婚、生孩子”。
刘嘉玲偏向尊重选择:“父母应该听孩子的,急也没用。”何赛飞举手发言,典型传统语境:“传宗接代、生命繁衍。”
光看这句,很容易被贴上“老一辈说教”的标签。但她自己的人生,完全不是教条式的。
她和丈夫是彼此初恋,婚姻稳定;为了发展事业,两人主动丁克十年,36岁才生孩子;孩子随她姓,丈夫全力支持,自己承担起大量育儿工作。你看,她口头上讲的是“延续香火”,行为上做的却是——女性主体性+夫妻平权。
所以当她说“该谈恋爱谈恋爱、该结婚结婚”时,你不会觉得被PUA,反而更像一个过来人,提醒你:
“别只会追星、只在别人的人生里激动,你也要经营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她的复杂之处:传统的语言壳子,包着很前卫的灵魂。
观众不是傻子,久而久之,大众会对这样的人成立一个判断:——“嘴有点冲,但心是正的。”
这就是她“攻击性不招恨”的心理基础:可信。
我们常说一个人“攻击性强”,其实可以拆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破坏型攻击:出于愤怒、妒忌、控制欲,对人不对事,目的在于踩低别人、抬高自己;
健康攻击性:用直接、有力的方式,表达立场、捍卫边界、制止不公。
何赛飞身上的,大部分是后者。
1. 她有很清晰的“边界感”
边界感是心理学里的一个关键概念。
有边界的人,会清楚地知道:
什么是我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忍的;
什么是该我负责的,什么不是我该背的锅;
别人跨界了,我有权利拦住。
你看她的行为:
代拍侵入隐私:直接阻止;
节目组乱塞采访:直接顶回去;
行程拖延影响整体:直接催促队长。
她并没有把所有不舒服都往心里咽,而是用外向的方式表达:“这样不合适,我们得调整。”
这是一种“规训现实”的力量,而不是被现实规训。
2. 她会“修复”,而不是“一吵了之”
安全型依恋的人,处理冲突通常有两个特点:
敢开口,不怕矛盾暴露;敢收尾,愿意在冷静后解释、道歉、达成新的共识。何赛飞每一次“冲”,后面几乎都有“补”:
冲完张柏芝,会主动解释、道歉;
在节目里说教粉丝,“该谈恋爱谈恋爱,该结婚结婚”,之后也会用柔软的语气强调——她是在心疼年轻人别把人生押在追星上;
吵完、喊完、哭完,她不会装没事,而是承认:“刚刚我是情绪上来了,但我的意思确实是这个。”
这会给人一个非常稳的感觉:——“她不是疯,是有底线、有方法的人。”
3. 她的攻击性,有非常明确的“亲社会动机”
心理学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结论:当一个人展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如果旁观者能观察到她是在维护某种公平、正义或群体利益,那么反而更容易获得支持。
何赛飞每次“发狠”,“受益者”不是她个人,而是:
整个旅行团的行程;
被代拍骚扰的艺人群体;
工资微薄的戏曲青年;
被童话爱情洗脑的年轻女孩。
她的刀,永远帮着更弱的一边砍向更强的一边,或者帮着秩序砍向混乱。
这种攻击性,本质上是亲社会的,所以她越吼,越有人觉得“这话得有人说”。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在心里问自己一句:
“那我能做到吗?
我这种又怕冲突、又常常憋屈的人,
能不能像她那样,既不当老好人,又不变成讨厌鬼?”
可以的,但你不需要一下子变成“何赛飞2.0”。你只要从三个小地方开始练就够了:
1. 攻击前,先问自己一句:“我是护什么?”
在你准备说一句重话之前,先在心里打个草稿:
我是在维护我的时间?
我是在维护一整组人的利益?
我是在捍卫某种规则?
还是仅仅因为,我不爽?
如果只是为了撒气,那你说得越狠,越容易招恨;如果你确实是在捍卫一件“对大家都重要、但没人敢说”的事,那你反而有底气。
你可以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定位:“此刻,我是在为谁出头?”
2. 记住一句话:“骂行为,不骂人格。”
你可以这样练习把“攻击性”从人身上剥离出来:
不说:“你怎么这么自私。”改成:“这个安排会让其他人都很被动,我们得换一种做法。”不说:“你就是不负责任。”
改成:“如果你这块再拖,整个进度都会跟着延后。”
用“我看到的事实 + 可能的后果”,代替扣帽子。
攻击行为,是为了改进;攻击人格,只会撕破脸。
3. 说完,不要跑路,要学会“补一刀温柔的”
你也可以像何赛飞那样,形成一个习惯:情绪上来的时候,说重点;情绪下去之后,讲清楚。
比如:
“我刚才是急了,说话重了些,你别太往心里去。
但这件事本身,我们还是得想个对大家都好的法子。”
这句话的妙处在于:
承认自己方式不完美,给对面台阶下;没有否定自己的立场——问题还是问题。
这就是“可爱攻击性”的精髓:
我不是完美的人,但我是真诚的人。
我会冲,也会心软;
我会吼,也会负责。
她给你的启发不是:“你也要像她一样嘴快。”
而是:
你可以不再逼自己当那个一味好说话、永远不拒绝的人;你可以在不合理的时候,不再一个人默默扛;你可以学会带一点攻击性地活——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你在乎的人。
你不需要变得像谁,你只需要允许自己,从今天开始,慢慢变成这样一个人:
有锋利的嘴,也有柔软的心;
有攻击性,但不乱咬人;
会得罪人,但更会圆回来。
当你做到这些那一天,你会发现——你终于能一边做一个好人,一边不再那么委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