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红灯照影映梨园——从青衣到老旦,高玉倩的艺术人生

更新时间:2025-11-20 21:02  浏览量:2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bG9lLtN

2018年岁末,北京的寒意中传来一则噩耗,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病逝,享年92岁。消息传开,无数观众的记忆瞬间被拉回那盏象征信仰的红灯之下,耳边仿佛又响起“十七年风雨狂,怕提以往”的苍凉唱段。这位以《红灯记》中李奶奶形象深入人心的艺术家,用近八十年的梨园生涯,书写了一段从传统旦角到现代老旦的传奇,更诠释了何为“角色”的艺术信仰。

1927年,高玉倩生于北京,原名高晨,四岁时被高姓夫妇领养,命运的转折为她日后与戏曲结缘埋下伏笔。八岁那年,她考入山东省立剧院低级部,这个被戏班称为“打戏科班”的地方,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寒冬腊月里吊嗓、酷暑炎夏中练身段,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远超年龄的艰辛,不到一年便已能登台唱正戏,展露过人天赋。抗日战争爆发后,她辗转返京,考入北平国立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名“永”字班,更名高永倩,后取“玉洁冰清、倩影留香”之意,定艺名高玉倩。这所被誉为“梨园摇篮”的学校,为她打开了艺术的新天地,也让她有幸拜入多位名师门下,开启了博采众长的学艺之路。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bJiZT71

高玉倩演《秦香莲》

高玉倩的拜师经历堪称梨园佳话,她的师门谱系几乎涵盖了京剧旦角各流派的精髓。最先为她启蒙的是“通天教主”王瑶卿,这位打破青衣、花旦、刀马旦界限的宗师,教会她“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表演真谛,让她跳出程式化表演的桎梏。随后,她师从“筱翠花”于连泉学花旦,习得《拾玉镯》等剧目中灵动俏皮的表演技巧;向昆曲大师韩世昌请教身段韵律,涵养古典韵味;受教于雪艳琴、程玉菁等名家,打磨青衣的端庄大气。

1947年,在上海的一次演出中,她的才华被梅兰芳先生赏识,得以正式拜入梅门,专攻青衣、花旦、刀马旦。梅兰芳亲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梅派名剧,将“圆融大气、中正平和”的梅派精髓倾囊相授,更教导她“戏要演活,必先做人”的道理。这种多元的拜师经历,让高玉倩摆脱了单一流派的束缚,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艺术底色,为日后戏路的拓宽埋下伏笔。

1941年,中华戏曲学校解散,14岁的高玉倩开始搭班演戏,在平、津、沪三地的戏台上崭露头角。她先后加入周信芳剧团、李少春“起社”等名班,与盖叫天、马连良等大师同台演出,在《王宝钏》《玉堂春》《十三妹》等传统剧目中,既能演青衣的端庄娴雅,又能饰花旦的活泼灵动,还能驾御刀马旦的英武洒脱,很快成为戏班的“台柱子”。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bOUgUe5

高玉倩、江世玉合演《评雪辨踪》

1947年,她加入焦菊隐主办的北平艺术馆,这个以创新著称的团体,让她首次接触到改良京剧,在《桃花扇》中饰演李香君,将传统程式与现代情感表达相结合,把这位秦淮名妓的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在根据《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铸情记》中饰演朱丽叶,开创了京剧演绎西方经典的先河。这种跨界尝试,让她突破了传统京剧的题材局限,培养了创新意识。

1950年,高玉倩调入中国京剧院,迎来艺术生涯的新阶段。在这里,她主演了《凤凰二乔》中的大乔、《人面桃花》中的杜宜春、《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等数十个角色,无论是大乔的温婉贤淑,还是穆桂英的巾帼豪情,都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她在表演中既严守京剧程式规范,又大胆融入个人理解,比如在《彩楼记》中饰演刘翠屏时,她将昆曲的身段融入京剧表演,让人物更显典雅脱俗。这段时期的积累,让她成为剧院不可或缺的全能型演员,也让她对角色塑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角色没有大小,哪怕只有一句唱词,也要琢磨透人物的心思。”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bk5DkXS

江新蓉高玉倩李和曾合演现代戏《白云红旗》

1964年,一场艺术转型让高玉倩的职业生涯迎来巅峰,也让中国京剧史多了一个经典形象。当时中国京剧院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导演阿甲力排众议,点名让专攻花旦、青衣的高玉倩改工老旦,饰演李奶奶。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轰动——老旦用大嗓演唱,与花旦的小嗓截然不同,且人物年龄跨度大、情感层次复杂,对已近不惑之年的高玉倩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导演信我,我就不能砸了招牌”,抱着这样的信念,她从零开始,每天清晨到郊外练大嗓,对着镜子揣摩老年女性的步态神情,走访革命老人了解历史背景。为了演好“痛说革命家史”这场戏,她反复研读剧本,将李奶奶的悲痛、坚毅、希望等复杂情感融入唱词,那句“闹工潮”的唱段,被她唱得高亢洒脱又饱含深情,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1971年,《红灯记》拍成电影,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风靡全国,高玉倩饰演的李奶奶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连她自己都笑称“走在街上,大家都叫我李奶奶,忘了我的本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brlkfXV

样板戏《红灯记》

高玉倩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塑造了李奶奶这一形象,更在于她为现代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尝试。她打破了传统老旦“重唱功、轻表演”的局限,将旦角的细腻表演融入老旦塑造中,通过眼神的流转、手势的起伏,精准传递人物内心世界。在《平原作战》中饰演张大娘时,她借鉴传统剧目中的老旦表演技巧,又结合农村妇女的生活习性,设计了搓麻绳、纳鞋底等生活化动作,让人物更显真实可信。

1979年,她在《蝶恋花》中饰演杨老夫人,将传统青衣的端庄与老旦的沉稳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唱腔更是独树一帜,兼具梅派的圆融与老旦的苍劲,形成“高亢中见细腻,奔放中含深情”的艺术特色,被业内称为“高派老旦”的雏形。

艺术成就之外,高玉倩的艺德更让人敬仰。她一生低调谦和,毫无名家派头。在《红灯记》剧组,她主动提携年轻演员刘长瑜,手把手指导她塑造李铁梅形象;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时,替补演员耿巧云因紧张手足无措,她轻声安慰“看着我的眼睛,你就是这个人物”,一句鼓励让耿巧云顺利完成演出。作为第二代“李奶奶”袁慧琴的恩师,她毫无保留地传授角色塑造的细节,从唱腔换气到身段表情,一一示范。这种“传帮带”的梨园美德,让她的艺术生命在弟子们身上得以延续。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c0enkxW

高玉倩在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高老头

除了京剧舞台,高玉倩还尝试跨界突破,1986年在《西游记》中饰演高老太,那朴实慈祥的形象让无数观众记住了这位“京剧艺术家”的另一面;1993年出演《海马歌舞厅》,她用扎实的表演功底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但她始终铭记自己是京剧人,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青年演员上,为京剧传承默默耕耘。2018年,她病逝前留下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惊动亲友,不麻烦组织,这份淡泊名利的品格,与她的艺术成就同样动人。

高玉倩的一生,既承载着传统京剧的薪火,又照亮了现代京剧的前路。从花旦到老旦的转型,是艺术勇气的彰显;从传统戏到现代戏的跨越,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从名角到园丁的坚守,这就是艺德的传承,值得后辈学习。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1c85Nrry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