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好,沙僧扮演者刘大刚辞世,享年78岁,六小龄童称其憨厚
更新时间:2025-11-08 20:52 浏览量:1
11月3日,北京,刘大刚辞世,享年78岁;
11月7日家属发出讣告,六小龄童转发确认并感谢外界关心
家属表示将遵照他的遗愿从简治丧,低调告别
至此,《西游记》与续集里的两位沙僧扮演者,闫怀礼与刘大刚,均已作别荧屏
他在银幕上的名字不常被放在第一排,但形象极好辨认
背篓扁担,步子稳,话不多,手最勤,沙僧在队伍里总是那个把重量接过来的人
屏幕外也一样,同行提起他,都绕不开“实在”两个字
六小龄童用“憨厚”和“热心”来形容,戏里戏外一个样,这样的评价并不常见,也不容易得到
关于“重量”,有一段业内反复提起的细节
为了镜头可靠,那串佛珠是真材实料,十斤压在脖颈上,挑担子时为了有分量,里头塞的不是软道具而是砖
那串佛珠真有十斤重,担子里垫的不是棉花而是砖头
硬扛与不抱怨,比台词更像沙僧的台词
夏天粘着胡子,汗顺着脸下来的感觉不必描述,任何户外工地都能看到类似场景
镜头一喊过,他把担子放下,揉两下后颈,拾起来又走,这样的背影很难不记住
他的根在戏曲
1947年出生的北京人,11岁进中国戏曲学院,主攻花脸,练扇、走圆场、抖须,基本功从小抠细
11岁进中国戏曲学院、主攻花脸,几十年在中国京剧院打基础
从校园到中国京剧院,舞台待了几十年,身段和分寸感在戏里日复一日地养出来
生活上也从头学,衣服自己洗,日子自己打理,这些朴素的细节,后来都成了塑造老实人的底气
《西游记续集》的机会,并非一路计划好的安排
朋友与同事马德华住楼上楼下,来往频密,剧组筹备时问起愿不愿意去剧组试试,要外出几个月
剧院是否给假,成了他唯一的顾虑
消息传到单位,立刻开闸,干脆利落
剧院听说是拍《西游记》,立刻点头给假,这就是国民IP的分量
这种顺当背后,是作品本身的号召力,也是那个年代创作与机构的默契
近况并非毫无征兆
今年9月公开露面时,身形消瘦已见病象
病因未被公开,但那次出席活动,脖颈处的状态引人担忧
一直到11月7日讣告发布,家属与同事都保持克制与尊重,没有过多渲染,选择静静地告别
很多观众只记得他挑担的背影,却不知他在不同剧里的面孔
93年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他演假少林僧人;
94版《三国演义》,是孙綝;
95年《武则天》,演韩瑗;
96年《宰相刘罗锅》,演许明堂
角色不算大,却不空
他的大部分时光在当绿叶,但总能把小角色立住
镜头短,却能被记住,这很考验分寸
做戏的手艺人,靠的是这份分寸感吃饭
谈到《西游记》,需要把尺度放回历史的数字
1988年《西游记》曾创下89.4%的收视纪录,这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2000年《西游记续集》接棒播出,补了不少遗憾,也让“沙僧”这个角色在新旧两代里有了传承
一个存在感不高的角色,却支撑起团队的稳定感,这就是角色功能的魅力
同一时间段,另一个名字也让人唏嘘
10月28日,香港演员许绍雄因病离世,享年76岁,他被称为“黄金配角”,几十年在一线打工
行业因此再度讨论配角价值与保障问题,讨论并非虚空
2023年有数据显示,TVB超六成艺人月入不足2万港元
这组数字不指向某个人,却像一个冷的水印,提醒人们,荧幕背后的工作并不总是光亮
业内对刘大刚的评价,多落在职业品行上
六小龄童评价刘大刚憨厚热心,合拍《吴承恩与西游记》时他几乎没有提任何条件
这是一种老派的职业观:把戏做到位,把人做好,其他的交给时间
也有人提出更系统的想法
业内人士呼吁建立演员分级保障体系,探索“配角IP化”与“演艺+产业”融合路径,以改善绿叶演员的生存状态
这些建议不华丽,落到实处才有意义
真正要紧的问题也许很简单
当经典老去,新作品能不能给配角留足空间与尊严?
不只是脸熟与刷屏,而是稳定的劳动回报,是与劳动强度相称的保障,让愿意把十斤佛珠扛在脖子上的人,不必拿受苦当资本
回看他的一生,路径并不奇观:学戏、进团、拍戏、演配角、被记住
这条路的不凡,藏在一遍遍重复的动作里
上场时把担子挑稳,退场时把胡子摘下,递给化妆师,轻声说一句辛苦了
人走了,那个挑担子、眼神笨拙却稳当的身影还在心里
闫怀礼在2009年因肺部感染离世,刘大刚在2025年告别,两个“沙僧”在人们的记忆里前后接力
一个时代的演员慢慢退场,新的面孔不断涌入,传承并非一句口号,它依靠台前幕后的手艺与规矩延续
与其吊唁时才想起他们的名字,不如在项目开工时,把工作条件与待遇讲清楚,在宣发时把配角的署名摆到看得见的位置
观众在乎作品,作品在乎人,这是一条绕不开的因果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