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梨园文摘:和顺县晋剧团发展简史

更新时间:2025-11-14 00:02  浏览量:1

“和顺县晋剧团”这六个字,在山西老戏迷耳朵里,是一声梆子腔的“炸雷”;在00后眼里,却可能连词条都没点开过。它1956年“出生”,2003年“注销”,中间47年,把晋剧从太行山唱到东南亚,又把“散伙饭”吃成了“暂停键”。20年后,它借非遗的东风复活,却换了一副面孔:有直播间、有文创雪糕、还有沉浸式剧本杀。一条院团“生命线”被按了两次开关,背后藏着中国地方戏曲的生死时速。

---

### 1956:县长“拉群”,57人拼成“草台天团”1956年6月,和顺县长王一昆干了一件“不务正业”的事:把山西、河北两省十县的“名角”统统拉进县城,工资由县财政兜底,取名“和顺县晋剧团”。相当于今天一个县长亲自组偶像男团,还包吃包住。 初创阵容有多豪华?鼓师是“太原鼓王”,须生是“榆次一把胡”,青衣刚从石家庄“下夜戏”赶来,连夜排队落户。57个人,带着自己的行头、孩子、甚至牲口,把旧文庙改成宿舍,白天打地铺,晚上挂汽灯唱《铡赵王》。1961年这部戏拿遍省级大奖,和顺县城第一次被太原报刊称为“小戏都”。

---

### 1961-1989:磁带当奖状,大奖拿到手软黄金28年,剧团像开挂。 1963、1972、1981三度代表晋中地区杀进省城调演,拿奖台词都能背下来:“唱腔高亢而不失婉转,表演粗犷又带细腻”。1984年,中国唱片总公司把《杀惜》《三上轿》录成黑胶,香港电台拿去当“北方戏曲”教材,一时间“和顺腔”成了晋剧的标准发音。 1988年“振兴杯”更夸张:11项大奖一次打包,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舞美、最佳打击乐……评委会干脆加设“特别荣誉奖”,奖杯直接快递到县政府。老团长牛守田后来说:“那天我把奖牌挂墙上,整面墙‘叮叮当当’像铁匠铺。”

---

### 1990-2003:承包制救了账本,却救不了戏台1989年,剧团改成“集体承包”,财政断奶,演员靠“跑红白喜事”养活自己。鼓师变“婚礼DJ”,花旦唱完《大登殿》接着唱《九妹》流行歌。 市场最惨时,一场戏台下只剩8个观众,其中4个是卖瓜子的小贩。2003年,县里要建文化中心,地皮紧张,领导一句“先停团,再整合”,和顺县晋剧团正式盖章解散。散伙饭那天,大家把历年奖状、剧照、戏服叠成一堆,拍了最后一张合影,照片背面写着:“戏比天大,但账更要平。”

---

### 2021-2023:复活不是“回锅肉”,是“数字非遗”谁也没想到,20年后,和顺晋剧团以“数字幽灵”的形式先复活。 2023年,山西省公布第六批非遗扩展名录,“晋剧(和顺流派)”赫然在列。县文化馆把老唱片、手抄本、剧照全部扫描成4K,建了“和顺晋剧云”,扫码就能听1959年版《铡赵王》原声。 同年,93岁的老旦王玉梅在传习所给00后上课,第一堂就教“跺板”——一句唱拖十八个板眼,学生边打节拍边刷短视频,点赞破10万。 最出圈的是2022年重排《杀惜》。导演把LED屏做成“水泊梁山”,演员吊着维亚“空中杀惜”,弹幕刷屏“原来戏曲也能五毛特效”。主演王雪是1988年“振兴杯”最佳女旦王晓萍的女儿,母女俩一张剧照对比,#晋剧基因有多强大#冲上同城热搜。

---

### 文旅融合:把“老腔”做成“雪糕”和顺县去年卖出一根“须生雪糕”,巧克力做的髯口,舔一口胡子掉一半,年轻人排队打卡。 太行旅游节期间,景区把“晋剧剧本杀”搬进古戏台:游客抽角色,有人演宋江,有人演阎婆惜,唱错一段罚喝一杯“醋泡老陈醋”,三天卖出两千套票。 平遥古城更直接,把和顺晋剧当“驻场秀”,每天傍晚一场折子戏,观众坐着人力车来,边啃牛肉饼边听《三上轿》,平均上座率八成。去年文创部门算账:戏曲主题T恤、冰箱贴、U盘,一年流水113万,净利润42万,比2002年全年演出费还高。

---

### 家底:23部老戏,4个国家二级演员和顺晋剧团虽散,家底还在: 传统戏23部,现代戏11部,其中8部被《中国戏曲志》收进“国史”;培养出国家二级演员4名、“杏花奖”2名;最绝的是5个“三代晋剧世家”,爷爷唱须生,爸爸搞武生,孙女改青衣,一家子把DNA写进晋剧简谱。 海外部分,1984版唱片仍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流通,YouTube上《杀惜》一段“导板”播放量38万,评论区有人写:“听不懂词,但毛孔全竖。”

---

### 三大暗礁:没人、没场子、没票子1. 人才断层:最年轻的专业演员32岁,台下十年功,抖音十分钟,00后宁愿去带货。 2. 市场萎缩:全县能唱戏的剧场只剩两个,一个改成电影院,一个租给健身房。 3. 资金缺口:非遗经费一年40万,复排一部大戏成本至少60万,缺口靠“化缘”。

---

### 三剂解药:校团合作、短视频、国家级非遗1. 校团合作:和顺职高已开“晋剧订单班”,毕业直接进传习所,学费全免,每年20个名额,第一届招生报名38人,超过预期。 2. 短视频:县文化馆计划请MCN把老艺人搬进直播间,打赏收入三七分,演员拿七成,首场试播两小时,收到礼物折合8000元,抵得上过去10场下乡戏。 3. 冲“国遗”:省非遗中心已启动国家级项目申报书,一旦成功,中央财政每年补贴200万,可覆盖全年复排+传习所支出。

---

### 尾声:戏台拆了,戏还在和顺县老剧院门口,当年挂的木质牌匾“晋剧之光”被拆下来当仓库门板,去年被粉丝刷上金漆,立在古城戏台旁,成了打卡背景板。 晚上八点,LED屏亮起,王雪一声“导板”唱到半空,弹幕飞过:“这不比演唱会燃?” 戏台可以拆,戏服可以旧,但有人愿意把老腔调成新频率,戏就死不了。和顺晋剧团的“第二幕”才刚刚起锣,下一秒是高腔还是抖音神曲,谁都说不好。 唯一确定的是:只要还有人愿意把胡子舔化,把板眼打准,晋剧就仍能从太行山的夜风里,飘进你的手机屏幕,再钻进耳机深处,像1956年那样,炸你一次。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