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农村神医海军大夫,阿司匹林治大病,起马上山救肠梗阻
更新时间:2025-10-31 17:46 浏览量:2
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农村,日子苦是常态,但最让人犯愁的是看病难。那时候村里的赤脚医生跟走马灯似的换,外来的大夫一茬接一茬,大多呆个一年半载就走,有的甚至连半年都撑不到。医术水平参差不齐,村里老百姓挑得很,村干部也总找不到靠谱的大夫,还流传着句顺口溜:"高一千,楚八百,何不来,刘不住",这些大夫我都亲眼见过,也打过交道,有的看病全凭感觉,开的药吃了也不见效。
直到1975年左右,村里来了个姓卞的大夫,才算终结了这种折腾。这可不是普通的赤脚医生,人家是正经的海军转业军官,据说在海军里是排42号大夫,因为身体原因转业到地方,通过亲友介绍才来我们村。卞大夫中西医皆通,还揣着一肚子中医偏方,往那儿一站就透着股靠谱劲儿。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卞大夫救我的两件事。那年我要去对象家过小礼,半路上公共汽车突然抛锚了。怕赶不上火车站的车,我和介绍人只能扛着大米往车站跑——那时候物资紧缺,生怕对方家没有大米,硬着头皮往前冲。急火攻心加负重赶路,没过多久就开始胸疼,喘气都"咔嚓咔嚓"的,跟拉皮条似的疼得钻心。后来吃了不少药都没好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了卞大夫。
他问清来龙去脉,笑着说:"这是小毛病,干性胸膜炎而已。"说着就给我拿了二三十片大片的阿司匹林,嘱咐我一次吃两片,一天三次。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这不是治感冒的药吗?能管用?没想到吃了三天就见效,胸不疼了,隔膜也敢使劲了,身上一下子轻松不少,把剩下的药吃完,居然彻底好了,这简直是神了!
还有一次,不知道怎么把眼睛迷了,睁都睁不开,眼泪流个不停。正好听说卞大夫在同村冯家看病,我赶紧跑过去。他掰开我的眼睛一看,说:"哪是烟打了,是白眼仁挨着瞳孔的地方粘了个黑点。"我急着问:"那用蒸馏水洗洗行不行?"他笑着摇头:"我用针给你挑出来就行。"
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了:"这能行吗?不会把我挑瞎吧?"他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处理过不少这种情况,一点不疼,你别眨巴眼睛就行。"只见他拿了根注射器针头,用酒精消了毒,让我盯着一个地方别乱动,就一瞬间的功夫,他轻轻一挑,那个黑点就掉了。当场我的眼睛就不流泪了,也能睁开了,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去卞大夫家串门,看到墙上挂着一张他穿军装的照片,军衔是一道杠三个花,听当过兵的人说那是上尉,精神得很。他在村里扎下根后,大队都舍不得让他走,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想办法解决。
我们生产队有个叫三骡的小伙子,排行老三,那天上山打烧柴时突然肚子疼得满地打滚,疼得直叫唤。赶车的老板子没辙,赶紧卸了马车,骑着马回来找卞大夫。没想到卞大夫还会骑马,二话不说骑着马就往山上赶。到了山上一检查,他当即确诊:"是肠梗阻,得赶紧送公社卫生院!"
老板子赶紧把马车上的柴火卸掉,重新套好车,卞大夫陪着三骡往公社卫生院赶。那时候没有手机,公社卫生院离村里还有十二三里地,一路紧赶慢赶才到。卫生院的大夫们都知道卞大夫的医术,根本不用会诊,照着他说的赶紧准备手术。卞大夫还亲自参与了手术,硬是把三骡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要是再耽误一会儿,肠子坏死烂掉,后果不堪设想。后来三骡痊愈了,这事在村里传成了佳话。
卞大夫不仅医术高明,人还特别乐观,最大的爱好是唱京剧,是个地道的京剧票友。他常来我们家和我父亲一起拉弦唱戏,一段《甘露寺》唱得有板有眼,每次都能引来不少邻居围观。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但我总想起那位转业下乡的海军上尉卞大夫。他没有架子,医术精湛,用简单的药片、灵巧的双手,还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心,守护着一村人的健康。那些年的乡下往事或许模糊,但卞大夫的身影,还有他治病救人的故事,却永远刻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成为最温暖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