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世家走出的滑稽活宝:钱懿的传奇,藏着上海笑料的根
更新时间:2025-10-27 22:28 浏览量:2
在上海滑稽戏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演员:他能在《老娘舅》里把憨直的"孔祥楠"演得让观众直呼"真实",能在独脚戏里用七地方言演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爆全场,还能扛起第五代"滑稽王小毛"的大旗。他就是钱懿,一个从梨园世家里走出的笑星,他的每段笑话里,都藏着三代文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一、戏台边长大的娃:外公的莲花板,是喜剧的启蒙
1980年出生的钱懿,打记事起就泡在戏班里。浙江宁波的老家,外公胡龙声是大世界娱乐场响当当的滑稽老演员,莲花板一敲、上海话一开口,台下能笑翻一片;父母也都在文艺剧团打拼,台词、唱腔是家里最常听见的"背景音" 。用他自己的话说:"别人的摇篮曲是儿歌,我的摇篮曲是外公的小锣开篇。"
三四岁时,钱懿就跟着外公泡茶馆。听书先生讲《珍珠塔》,他跟着学里头的念白;评弹艺人唱开篇,他偷偷记调子。有次外公在茶馆即兴表演,刚唱完一段,小钱懿突然爬上台,拿起外公的莲花板敲得有模有样,还学着说滑稽段子,逗得茶客们纷纷扔硬币,连外公都笑着说:"这娃天生吃这碗饭的" 。
父母的剧团到各地演出,他总跟着跑后台。看着演员们画脸谱、换戏服,听着锣鼓点从稀疏到密集,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有次剧团缺个小演员,导演临时让他救场,饰演一个报信的孩童。他没怯场,不仅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加了个俏皮的挑眉动作,下台后被父亲狠狠夸了句"有灵气"。
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喜剧的种子早早在他心里扎了根。后来他迷上电台里的"滑稽王小毛",每天准时守在收音机前,把段子抄在本子上反复琢磨,那时的他还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这个经典IP的第五代传承人。
二、拜师学艺:从"学徒娃"到"台柱子",靠的是真功夫
1999年,19岁的钱懿考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正式踏上从艺之路。他深知"梨园无捷径",拜入滑稽名家陈锦棠门下后,把"笨功夫"练到了极致。陈锦棠是程笑峰的徒弟,最擅方言和唱腔,钱懿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等多种方言挨个练,舌头练得发麻也不停歇。
为了学好"说学做唱"四门基本功,他成了剧团最"拼"的学徒。练"说"功时,他对着镜子纠正口型,把绕口令练到能倒背如流;练"做"功时,反复模仿前辈的身段手势,一个摔倒动作练几十遍,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练"唱"功时,连洗澡都在哼调子,把传统小热昏的韵律刻进骨子里。
后来,他又拜"上海小热昏"第五代传人徐和其为师,专攻小锣开篇、莲花板等传统说唱技艺 。小热昏是滑稽戏的源头之一,讲究"说表风趣、唱腔通俗",徐和其要求极严,一个开篇要唱到"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才能过关。钱懿把师傅的录音带翻来覆去听,每个气口、每个重音都做上标记,三个月磨成一段《珍珠塔开篇》,连师傅都忍不住赞叹:"这徒弟,能接住传承的担子"。
基本功的扎实,让他很快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连升三级》里,他饰演的纨绔子弟既滑稽可笑又不失层次;《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小皮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带着市井烟火气;《为好人喝彩》里的普通工人,用朴实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剧团前辈说:"钱懿的戏,好笑却不低俗,有老底子的味道"。
三、荧屏走红:"孔祥楠"之外,他藏着更多本事
真正让钱懿走进千家万户的,是情景喜剧《老娘舅》里的"孔祥楠"。这个追着"佳佳"跑的"憨棺材",有点轴、有点傻,却透着一股真诚,钱懿用生活化的表演把角色演活了,连上海阿姨爷叔都认得他:"这不是《老娘舅》里的小孔嘛,太可爱了"。
紧接着,他在《噱占上海滩》中饰演的"朱小三"再次圈粉。这个街头小混混既有油滑的一面,又有善良的底色,钱懿在搞笑与走心之间切换自如,让观众又爱又恨。那段时间,他成了上海荧屏的"常客",从《新智力大冲浪》的主持人到各类晚会的常客,不管是脱口秀还是小品,他总能用接地气的笑料抓住观众的心。
但钱懿从不止步于荧屏。作为"赵氏小热昏"第六代传人,他始终记得传承的责任。在抖音上,他和搭档陶德兴表演的独脚戏《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用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等七种方言翻唱,配上莲花板伴奏,既保留传统曲艺的韵味,又贴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视频点赞超1900次,有网友留言:"原来传统滑稽戏这么好玩"。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接过了"滑稽王小毛"的接力棒。这个陪伴上海人几十年的经典IP,要求演员既懂传统又通时事,钱懿把身边的民生小事改编成段子,用王小毛的口吻讲出来,既有老味道又有新内容,让老听众找回回忆,也让年轻人爱上本土喜剧。
如今的钱懿,是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主要演员,也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会员。他依旧活跃在舞台和荧屏上,一边演着《新糊涂爹娘》等新戏,一边带徒弟传承小热昏技艺。有人问他喜剧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说:"外公教我'笑料要从生活来',师傅教我'功夫要往深里练',这就是我的秘诀"。
从戏台边的懵懂孩童,到梨园世家的传承人,再到家喻户晓的笑星,钱懿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滑稽戏从不是低俗的搞笑,而是藏着文化根脉的艺术。正如他在舞台上常说的:"上海的笑料,要笑着传下去"。这份坚守,或许就是他最动人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