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梨园逐梦六十载:梅派名家李玉芙

更新时间:2025-10-26 10:46  浏览量:2

李玉芙

在梅派传承的谱系里,李玉芙的名字或许不如梅兰芳、梅葆玖那般家喻户晓,却如同一颗坚韧的种子,在时代的风雨中扎根生长,将梅派的雅韵薪火相传。她这一生,是与京剧艺术深度交融的一生,从拜师学艺的懵懂少年,到登台献艺的梨园名家,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有力,在方寸舞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

李玉芙的戏曲人生,始于一段充满机缘巧合的童年往事。她1938 年出生于于哈尔滨一个梨园世家,自幼便浸润在戏曲氛围之中。李玉芙的父亲李妙兰,本是戏曲科班出身,对京剧有着深厚的造诣;家中七位兄长里,除四哥外,其余也都投身京剧行业,成了专业演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身为旦角的父亲对李玉芙格外疼爱,只是这份疼爱里,藏着一份特殊的顾虑 —— 他亲身经历过旧社会艺人的艰辛与苦楚,深知这行的不易,便在心中立下一条铁律:绝不让女儿踏入梨园,哪怕自己的女儿一副清丽高亢的好嗓子,他也绝不松口,实际他父亲是深知,梨园行这条路,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

尽管父亲从不主动教她唱戏,但李玉芙总在父亲指导他人学戏时默默旁听,耳濡目染间,竟也渐渐学会了演唱,心底对京剧的喜爱更是与日俱增。那时的她,为了能亲眼看到梅兰芳先生的演出,不惜拿出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只为换一张戏票,近距离感受京剧大师的艺术魅力。后来父亲离世,失去依靠的李玉芙为了养活自己,便进入哈尔滨京剧团,从最基础的跑龙套做起,正式踏上了她曾在心中向往许久的戏曲之路。父亲离世后,为延续与戏曲的缘分,她进入哈尔滨京剧团,从最基础的跑龙套角色做起,在舞台边缘默默积累着对京剧的认知。

李玉芙在梅兰芳演的《西施》里演宫女

1951 年,凭借着对戏曲的执着与努力,她得以进入哈尔滨京剧院,成为一名正式学员,开始系统学习京剧基础技艺。压腿、踢腿、下腰、练声,这些枯燥而艰苦的训练,她从未有过怨言。天不亮就起床练嗓,深夜还在琢磨身段,小小的身影在练功房里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只为离心中的京剧梦想更近一步。到了 1952 年,命运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 —— 在梅兰芳先生的资助下,她顺利考入北京艺培学校,专攻青衣行当,自此踏上了更为专业的戏曲求学之路。

1957 年,李玉芙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机遇,她被选派参与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国际舞台上演绎梅派经典剧目《廉锦枫》,让梅派雅韵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959 年,她从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最终被分配至梅兰芳剧团担任演员,并正式拜入梅兰芳先生门下,成为梅派艺术的入室弟子 。

1960 年,李玉芙的工作单位调整至北京市实验京剧团 ;同年,她受邀参与旦角四大流派专场演出,在此次演出中,她凭借《贵妃醉酒》一剧的精彩演绎,惊艳了整个北京戏曲界,一时间声名鹊起,被业界与观众誉为冉冉升起的 “梅派新星”。

李玉芙演《穆桂英挂帅》

59年李玉芙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之后,梅先生亲授《贵方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凤还巢》等梅派经典剧目,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实践,逐渐深得梅派神韵。拜师后的日子里,她几乎时长不短地没事就往师父家中跑,梅先生也从最基础的唱腔吐字开始指点她。对她要求也是极为严格,一个音符的高低、一个身段的幅度、一个眼神的流转,都要反复让她打磨。

有一次,为了练好《霸王别姬》中虞姬的 “剑舞”,李玉芙的手腕被剑穗磨得通红,手指也多次被剑柄硌伤,但她从未停歇。梅先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依旧严格要求:“虞姬的剑舞,不仅要好看,更要展现出她的柔情与悲壮,每一个动作都要饱含情感,你现在的表演还少了一份‘魂’。” 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李玉芙不断领悟梅派艺术的精髓,她在亲自请教的同时,还反复观看梅兰芳先生的演出,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将梅派的唱腔技巧、表演风格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

1958 年,梅兰芳先生观看了李玉芙主演的《洛神》,演出结束后,梅先生特意来到后台,对她说:“你的表演有灵气,尤其是洛神的飘逸感把握得很好,但在唱腔的气息控制上还需加强,要做到‘气沉丹田,声贯长虹’。” 梅先生的指点如同明灯,让李玉芙在梅派艺术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李玉芙演《霸王别姬》

在拜师学艺之后,李玉芙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时代的考验与自我的突破。20 世纪 60 年代,京剧艺术受到极大冲击,许多传统剧目被停演,李玉芙也被迫中断了舞台演出。但即便如此,她对梅派艺术的热爱从未消减。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她偷偷将梅派经典剧目的剧本和曲谱藏起来,每天在无人的角落里默默背诵唱词、练习身段,生怕自己的技艺生疏。她坚信,京剧艺术不会就此消亡,梅派的雅韵终将重见天日。

改革开放后,京剧艺术迎来了复苏的春天,李玉芙也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舞台。此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是将岁月的沉淀融入到表演之中。她深知,梅派艺术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排练《凤还巢》时,她在保留梅派经典唱腔和身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人物的情感表达进行了细微调整。例如,在表现程雪娥的娇羞与聪慧时,她通过眼神的灵动变化和水袖的轻柔舞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这次创新尝试,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该剧目也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

李玉芙演《白蛇传》

然而,艺术道路上的挑战从未停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京剧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的困境。为了让梅派艺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李玉芙开始尝试将梅派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她参与录制了一系列梅派经典剧目的音频和视频,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京剧普及讲座。

在讲座中,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梅派艺术的特点,亲自示范唱腔和身段,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京剧的魅力。有一次,在一所小学的讲座上,一个孩子好奇地问:“奶奶,京剧的衣服为什么这么华丽呀?” 李玉芙笑着回答:“这些华丽的衣服叫做行头,每一件行头都有它的故事,就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凤冠霞帔,代表着她的身份和地位,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们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开始学习京剧。李玉芙用自己的行动,为梅派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玉芙的武旦形象

多年的坚守与探索,让李玉芙在梅派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当之无愧的梅派名家。在舞台表演上,她塑造了众多经典的梅派人物形象,无论是《贵妃醉酒》中雍容华贵、哀怨婉转的杨玉环,还是《霸王别姬》中柔情似水、忠贞不屈的虞姬,亦或是《洛神》中飘逸出尘、深情款款的宓妃,都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之中。她的唱腔,兼具梅派的圆融婉转与自身的清亮甜美,吐字清晰,气息稳定,尤其是在演唱《贵妃醉酒》中 “海岛冰轮初转腾” 这段经典唱段时,她用细腻的音色变化和流畅的气息控制,将杨贵妃的娇柔与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在艺术传承方面,李玉芙更是不遗余力。她深知,梅派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接力,因此,她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她先后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等单位担任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梅派传人。在教学过程中,她始终秉持着 “因材施教” 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和表演天赋,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她不仅传授梅派的唱腔和身段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梅派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她常常对学生说:“学习梅派艺术,不仅要练好基本功,更要领悟梅派的‘中和之美’,在表演中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用情感打动观众。”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生成为了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如著名梅派演员李胜素,张慧芳等这些著名的京剧中青年演员就都曾得到过李玉芙的指点和教授。

李玉芙在教学

此外,李玉芙还积极参与梅派艺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她花费多年时间,整理了大量梅派经典剧目的剧本、曲谱和表演笔记,对梅派艺术的唱腔技巧、身段规范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为梅派艺术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她还撰写了多篇关于梅派艺术的论文,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梅派艺术的美学特征和传承路径,为京剧艺术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李玉芙,虽然很少再登上舞台,但她对梅派艺术的热爱依旧不减。她时常会去戏校观看学生们的排练,为他们指点迷津;也会参加各类京剧艺术研讨会,为梅派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她看来,梅派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梅派艺术,是她一生的使命。

李玉芙的一生,是为梅派艺术奉献的一生。从童年的懵懂热爱,到拜师学艺的刻苦钻研,再到艺术道路上的坚守与创新,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工匠精神”,什么是 “文化传承”。她就像一朵绽放在梨园中的梅花,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优雅与坚韧,将梅派的雅韵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京剧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李玉芙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更是梅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激励着更多人为京剧艺术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