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梨园巧匠奚啸伯的从艺经历

更新时间:2025-10-25 16:58  浏览量:1

奚啸伯,生于1910年,故于1977年,北京人,满族。祖父裕德乃光绪年间的大学士,因无官职,只吃俸银,家境已不富裕;父亲熙明,后改姓奚,为人迂腐守旧,实为清朝遗少,不为民国做事,以房产维持生计,精通书画,言菊朋的哥哥向他学画,这样,言菊朋也常到奚家作客,与奚啸伯始以兄弟相称。奚啸伯,乳名小白,从小爱哼京剧,11岁从父命拜言菊朋为师,从此二人以师徒相论。奚啸伯原名承桓,因是贵族后代,改为啸伯,意是“高歌长啸的伯爵”。其父只准他票戏,不准下海,认为:“皇带子去当下九流,辱没列祖列宗!大逆不道。”

少年时代的奚啸伯一边在崇实中学念书,一边在燕居雅集票房学艺,中午只能偷着啃个凉窝头,每天坚持到安定门外城墙根喊嗓,并苦练武把式,一年四季不见懈怠。父亲病亡后,他因家庭生活困难,只得辍学,19岁时瞒着母亲,到天津试唱,反应良好,1933年才正式下海。

奚啸伯自幼苦读诗书,古文基础博深,以传统文化的丰厚功底迈入菊圃,运用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沉浮内蕴,付出比坐科更多的苦辣酸咸,通过不屈的毅力和不挠的韧劲,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事业当中。他的舅父是位名医,救过因患伤寒而病危的葆玖,梅家为示酬报,允其进入承华社戏班,成为仅次于王凤卿的二牌角色,每个月可以领300大洋。

从1935年到1937年,奚啸伯傍梅兰芳唱《红鬃烈马》、《审头刺汤》、《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等多出戏,深得梅大师的赏识。在走遍大江南北的演艺活动中,对梅先生的人品也极为敬仰,两人尤以合作《二堂舍子》最有情趣。一次,梅兰芳语重心长地对奚说:“你要想在艺术上成点事,还要投门拜师。”奚啸伯连忙起身,恭敬地问:“请您指点。”梅兰芳回答:“去拜李洪春吧。他徒弟多,能捧你。”

遵从梅兰芳的指引,1937年,奚啸伯正式拜李洪春为师,在汇丰堂饭庄摆酒席12桌,隆重热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尚小云、程砚秋、侯喜瑞等200多人前来祝贺,并请专人拍照留念,可惜照相馆的两个徒弟忙中出错,竟然未上底版,白白浪费了大家的感情,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悔憾。

奚啸伯27岁开始自己挑班,成立忠信社。

奚啸伯经过几年在承华社的陪唱,名声大振,加上李洪春的呵护,挑班后几乎场场客满。请看当年奚啸伯的一场演出:

1939年在北平前门外大栅栏内的广德戏院,奚啸伯领衔主演(前陈宫后刘备),在李洪春(关羽), 裘盛戎(曹操),李德彬(吕布), 傅德威(华雄),茹富蕙(王升),慈少泉(书吏)的助威之下,根据各界函电的再再恳烦,第四次荣耀连演十二本全部《三国志》——斩华雄,走范阳,三结义,破黄巾,刺董卓,捉放曹,泗水关,斩华雄,虎牢关,战吕布,安喜县,打督邮。

当年忠信社包括青衣侯玉兰,铜锤花脸裘盛戎,架子花脸侯喜瑞,武生高盛麟,名丑慈瑞泉、茹富蕙,小生姜妙香等,如此强大的演员搭配,营造出奚啸伯的鼎盛时代。

奚啸伯在李洪春的传授和助演下,实现了把全部《三国演义》剧目搬上舞台的理想。稍后,他又把《杨家将》故事归拢盘点,串编为连台本戏,从番王犯界演到夜审潘洪,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社会注重庄重伦理题材、抵制萎靡不良的低俗风气方面,乃是京剧史上的一项创举。

1941年,奚啸伯一行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上海滩高兴之余,来了一次《法门寺》的大反串,奚啸伯反串丑角贾桂,侯玉兰反串须生赵廉,芙蓉草反串花脸刘瑾,高盛麟反串刘媒婆,袁世海反串旦角宋巧姣,多层次多角度地漾出了各自的才华,全场观众爆笑不止,散场时依旧欢语满堂。

奚啸伯唱戏的天赋条件平平,嗓音窄细,身材低矮,泛称“奚小人儿”,不是科班出身,当然缺少幼功。但他为人温厚,能够博采多纳,除向梅兰芳、言菊朋、李洪春虚心学艺,还融会程砚秋的腔调,以“并不准宗一派”为座右铭,又向味醇韵雅的余叔岩讨教。余叔岩对奚啸伯也是有意栽培,几次为他说戏,并推荐他代替自己去天津唱堂会,助奚成名,可谓用心良好,关怀备至。奚啸伯心存感激,遂生拜余之意。但是,余叔岩同言菊朋素来不和,人所共知。

欧阳中石先生的《京剧艺术家奚啸伯先生艺史漫录》一文,提到当年余叔岩对言菊朋大加讥讽。余叔岩给言菊朋起了一个绰号“言五子”——低网子、短胡子、薄靴子、洗鼻子、装孙子。言菊朋闻知,始由生气,转为发笑,对奚啸伯说:“余叔岩这样骂过谁?因为都不在他话下,没有必要去骂。他之所以骂我,正表明他惟恐不及……”

票友下海,常常遭到歧视,被称为“丸子”,相当于现今的“屌丝”。比较起来,奚啸伯更能忍辱负重。梨园界的拜师,如稍不慎,也会引出许多麻烦,奚啸伯既不愿在余叔岩、言菊朋失和一事上雪上加霜,又不肯刺激尊师,投余之念从此作罢。

1943年,奚啸伯与侯玉兰合作的生旦对儿戏达到了传神的程度。侯玉兰原为中华戏校的和字辈学员,带艺进校,正工程派青衣,早在学生时期就因清颖超人而被誉为四块玉之首,毕业后去上海演出,因装束朴素,被报纸称为“布衣女郎”。她与奚啸伯协手阶段,宛若出水芙蓉,外号“女侯爷”,两人以《汾河湾》、《武家坡》、《四郎探母》、《三娘教子》一类繁重的唱功老戏最能叫座。正值妙龄的侯玉兰染上了大烟瘾,又与李少春爱得如胶似漆,当了少奶奶后淡出舞台,一位娇艳的梨园名淑转为以相夫教子为主,从此凋谢。

奚啸伯与筱翠花合演《坐楼杀惜》,同尚小云携手《御碑亭》,与金少山、张君秋三人联袂演出《二进宫》,叫人听来神思飙举。

余叔岩把谭(鑫培)派融化为余派,高庆奎把刘(鸿升)派融化为高派,言菊朋和奚啸伯则是两代最有作为的下海票友,从钻研、玩味音律四声来看,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漫长的从艺探索中,奚啸伯冥思苦索地将言派的特点化为己有,进一步修饰了声调的细润和行腔的回旋,自树一种貌似阳春白雪、实则圆融迂俏的须生唱法:悠然而雅致,淡爽而绵久,被誉为“洞箫之美”,以演唱《白帝城》、《梅龙镇》、《十道本》、《法门寺》等为超群力作,其表演艺术世称奚派,他那闪拍耍板的唱技宛如珍馐美味,让人余香满口。这位声名远播的学者艺人,不是以碰头好先声夺人,而是以书卷气妙不可言。

抗战胜利,国民党的接收反倒带来了经济崩溃和社会混乱。奚啸伯重组团队,易名裕善社,以“儒伶”的称号十分艰难地支撑着戏班,并积极参加满族文化协进会的活动。

奚啸伯有四大爱好:放风筝,斗蛐蛐,打篮球,看剧照。

解放前夕,他唱戏的收入不敷应酬,夫人重病,药费昂贵,加上大烟抽得有增无减,已落到典卖为生的地步。奚啸伯有时戴上露出两只眼睛的老头毡帽,到德胜门内的小市去变卖首饰。有时抽足了大烟,强打精神唱一出戏,为自己和穷困同行挣点生活费用,其窘况令人嗟叹。1949年秋,北京各界恳邀阔别数载的梅兰芳返归公演。为保证戏码的质量,梅大师坚持礼聘奚啸伯助演,果然如愿以偿。

解放以后的奚啸伯精神面貌全新,经常到中小城市演出。1951年,他与王玉蓉、王泉奎在石家庄合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戏。在主人盛情的挽留下,参加了石家庄大众京剧一团。1953年又由当地良医诊治,戒除了烟瘾。

1954年,奚啸伯回到北京,自组啸声京剧团。

1956年,为庆贺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梨园界在中山公园会演《四郎探母》——李和曾唱坐宫,奚啸伯唱交令,谭富英唱见娘,马连良唱哭堂,四人精彩难得的演唱叫人无法忘怀。

1956年,剧作家汪曾祺先生依据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编写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在王雁的指导下,奚啸伯因主唱这出新戏,获得了当年北京市京剧汇演一等奖,并领到500元奖金。该戏成了他晚年最为得意的代表作。

1957年,奚啸伯被错划为右派。稍后,北京市京剧四团一分为二、吴素秋及部分演员被下放到沈阳,奚啸伯则被石家庄来人接走,从此在那儿定居。这位心襟坦荡的梨园贤人,身处逆境并不气馁,继续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奋斗。他时常自愿充当临时补差的底包,缺什么角色扮什么角色,甚至跑过龙套,从来不摆架子。戏班里有句话:“救场如救火”,区区小事,反映出奚啸伯为京剧事业的发展无私耕耘的高尚情操。

狼烟蔽日的十年浩劫使奚啸伯深受屈辱,晚年中风,半身不遂,1977年12月10日,灯干油尽,撒手人寰。

忆奚啸伯

票友登极必苦熬,

温馨素雅婉喉嘹。

字飘明暗连营误,

腔淡虚实羽扇摇。

融会琴棋儒将肚,

攻习书画秀才毫。

虽遭坎坷胸襟坦,

期盼后生穿绣袍。

1979年,石家庄举行了奚啸伯先生追悼大会,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砸烂四人帮毀灭中华文化的桎梏以后,北京成立了奚派艺术研究会,并于1990年同河北省文化厅、剧协在石家庄合办纪念奚啸伯八十诞辰活动。

2000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在政协礼堂操持了专场演出,掀起了又一个缅怀奚啸伯先生的热潮,留给世人一片美好的记忆。

2007年,京城戏迷怦然心动,张建国再拾筋道老戏《审头刺汤》和《诸葛孔明》,为激活戏曲市场,培养京剧观众倾献了满腔衷情。他为奚派的回归立下了汗马功劳。

京剧有一出妇孺皆知的老戏《空城计》,

这是一出四大须生驰誉九州的剧目:马连良演得稳重,谭富英演得果敢,杨宝森演得宽和,奚啸伯演得智巧。

现将四大须生的艺术特点概括如下:

以唱腔论——马连良新俏,谭富英流利,杨宝森宽醇,奚啸伯隽逸。

以念白论——马连良鲜活,谭富英透辟,杨宝森劲拔,奚啸伯清婉。

以做派论——马连良熟稔,谭富英干练,杨宝森朴实,奚啸伯文雅。

以武功论——马连良牢靠,谭富英利索,杨宝森规范,奚啸伯严整。

一字以蔽之:马帅,谭脆,杨憨,奚秀。

作者用唐宋古诗联想四大须生:

马连良有“花气袭人鹊声穿树”的华贵,

谭富英有“千里稻花五更桐叶”的豪放,

杨宝森有“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的沉郁,

奚啸伯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风雅。

简而言之:

听潇洒的马连良宛若临仙境——享受,

听脆亮的谭富英仿佛闻喜讯——爽快,

听醇厚的杨宝森有如尝陈酒——陶醉,

听淡馨的奚啸伯好比饮名茶——欣慰。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