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登陆成都 | 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
更新时间:2025-10-20 05:08 浏览量:1
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剧目——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将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于10月24日、25日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连演两日,为蓉城观众带来一场融合丹青妙笔与戏曲韵味的艺术盛宴。
一
创作、演出情况
新编京剧《齐白石》是北京京剧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文艺创作要求进行的艺术实践。该剧于2023年12月16日、17日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此后,北京京剧院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了二次加工打磨,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分别于 2024年8月、2025年3月完成两轮加工提高演出。至今演出四十余场,广受好评。
2024年12月,该剧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5年9月10日,该剧赴杭州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并获优秀剧目。
二
思想立意
新编京剧《齐白石》思想精深、立意鲜明,将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融为一体,以人民立场彰显文艺力量。用京剧语言演绎了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历史真实,剧情起伏跌宕,张弛有度。深刻揭示了齐白石的艺术精神与人民性的深厚联系,他以“别旧我,得新我”的破立精神,坚守中国画优秀传统之“正”,同时勇于创新,扬弃了千年国画史上的“负担”,开辟出适应时代的艺术新面貌、新境界。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更贯穿其生活与人际交往。齐白石与梅兰芳的友谊在剧中重现,形象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现代化路径。
三
艺术特色
阵容强大 流派纷呈
新编京剧《齐白石》集合强大主创团队,主演阵容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有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七位一级演员参演。由剧作家步川任编剧,“五获”文华大奖的一级导演傅勇凡任导演,屡获文华大奖、文华作曲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的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任唱腔设计与作曲。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饰演齐白石,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饰演梅兰芳,一级演员、青年梅派名家窦晓璇与优秀青衣演员陈张霞分别饰演宝珠。
剧中,张建峰饰演的齐白石,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奚派唱腔,继承发展了“以文人演文人,以真情表真情”的奚派传统,成功塑造了一个痴迷艺术、待友以诚、不畏权贵的艺术家齐白石形象;李宏图以韵味十足的叶派小生唱腔和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一位谦恭有礼、温文尔雅且书卷气十足的青年梅兰芳;窦晓璇饰演的宝珠,以细腻的表演、中正平和的梅派唱腔,展现了宝珠与齐白石温暖动人的真情;“尘想”以武丑应工,“神思”以花旦应工,展现了弹板、空翻等一系列繁难技巧。“尘想”与“神思”的对打厮杀,将京剧传统武戏的开打,辅以光影技术,极大丰富拓展了京剧人物角色的表达手段。该剧制作精美,锐意创新,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与缭绕市井乡情的现实感相交融的诗化京剧特色。
技法焕新 艺彩纷呈
该剧导演技法焕新,既保持了京剧的传统精神和艺术框架,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剧中重点描绘了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中的心路转变,创造性地设置了“神思”与“尘想”两个虚拟角色,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挣扎与艺术蝶变。舞台设计匠心独运,摒弃了繁琐的装置堆砌,巧妙运用21道类宣纸幕,使市井、厅堂、心理等多重时空变幻自如,加之灯光、投影的溢彩生辉,使虚实、动静、音画、明暗和谐共生,形成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舞台风格。
全剧秉持“好听、好看、好玩”的创作理念,音乐设计上融入北京民歌、京韵大鼓、湖南山歌,独具民族特色。
深扎生活 持续提升
新编京剧《齐白石》的创作始终深扎生活,观照历史,在演出打磨中全方位把握历史细节,扎实推进艺术品质提升。创作过程中,秉持着“生活是文艺之母”的创作理念,主创多次前往北京画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深度采风,研习齐白石画作的艺术风格,体验齐白石的艺术生平。
自《齐白石》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以来,北京京剧院更是秉持“持续改进”的创作理念,通过广泛征集观众、专家意见,召开专题会,确立了“五着力五提升”的指导思想,对剧本、唱词、唱腔设计、舞台呈现及表演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在深度展现齐白石作为人民艺术家所蕴含人民性的基础上,力求构建完整且富有层次的艺术表达,突出全剧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四
专家评价
新编京剧《齐白石》以京剧艺术为载体,生动再现了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衰年变法” 的历程,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文艺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赢得了观众的齐声称赞、专家学者的交口称誉。
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观演后表示:
《齐白石》是一部有情感、有情怀、有品格的新编戏。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剧中上个世纪40年代的景象、人际往来的氛围,让我感觉很亲切。
看了《齐白石》首演,我的感受是,齐白石是人民艺术家,接地气,在这部戏里,他没有国画大家的架子。
舞台样式新颖,市井画面,叫卖,商贩,街市上流动的场景,让人觉得很亲切。在京剧舞台上出现北京特色的街景,群众演员演得也很好,卖小金鱼的、卖豆汁面茶、卖糖葫芦的、卖菜的、拉车的……来来往往,导演安排得很好。
《齐白石》的创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创意真不简单,既不是战争题材也不是革命斗争题材,这是一个感情戏,一个情怀戏,是一个表现思想真善美的戏。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马文撰写的文章《从现代京剧的“七大创新”看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中提到:坚守京剧艺术本体与时代先锋性探索的有效结合,是新编现代京剧《齐白石》呼应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命题的有益尝试。全剧紧紧围绕“七大创新”,实现票房与奖项、市场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也体现了新时代舞台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苏永昕撰写的文章《守正创新是京剧艺术现代化正道——也说新编京剧》中提到:在京剧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它不竭的创作源泉。北京京剧院能够创排出《齐白石》这样一部思想上深刻独到、艺术上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归根结底在于坚持了守正创新,坚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京剧艺术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也正是京剧艺术现代化的正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宋宝珍撰写的文章《文戏不“温” ,“奇”上立意——新编京剧观后记》中提到:京剧和国画都属于国粹艺术。以京剧的艺术样式表现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这是一件有探索意义的艺术创举。此剧结构完整,唱词优美,文戏不温,“奇”上立意。齐白石的气血与他的画作的神韵有机融合,寻寻觅觅,悟得真谛,会心一笑,境界全开。总之,这是一部内容丰实、创意新颖的好京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观演后撰写文章《找寻艺术创作的源泉 —— 京剧观后散见》,其中提到:现代中国的两位艺术大师齐白石与梅兰芳,两峰并峙,双星闪耀,佳话频传。两位又都是艺术的革新者,把这段历史再现于京剧舞台,当代观众有较大的辨识度和亲切感,也弘扬了艺术创造的革新精神。京剧《齐白石》首演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多次演出研讨、精心调整、提升打磨,于2025年春天再次精彩亮相。《齐白石》是一部现代戏,也是历史剧。除了本身的艺术成就之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编审赓续华撰写的文章《守正创新,艺海扬波——京剧的艺术探索》中提到:其最大亮点在于剧作建构了人物外部和内部的两套叙事时空,即“衰年变法”面临的外部冲突和齐白石的内心挣扎。所谓外部,前有好友梅兰芳的创新对齐白石形成的驱动,后有来自保守同行的倾轧,左有人民火热情感的吸引,右有妻子宝珠对家庭的苦苦支撑。戏不到极致不好看,剧作家在齐白石此时此刻的境遇中,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围堵”,终于爆发出了“生我死我”的人生之问。随着尘想与神思两个精灵跳入戏中,舞台向我们“敞开”了齐白石灵魂深处,主人公内心的魔与佛,或曰本我与超我,他们或唇枪舌剑、或兵戈相向。我们可以想象,每当星月在天、四野寂静,寄萍堂外只有虫鸣,而这位老画家的心里,却如江海翻腾、万马奔鸣,“守正创新”无异乎一场大战。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学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陈晓娟撰写的文章《用人民的声音谱写人民的故事——论的音乐创作》中提到: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为人民”,这一理念一脉相承,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命题。京剧《齐白石》正是对这一命题的当下回应。“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用手中之笔,在画纸上画出了生活的故事;朱绍玉也用手中之笔,在谱纸上谱写出人民的故事。观众能随口哼出的腔,台下能击掌合拍的点,正是京剧艺术与人民声音相互应和——齐白石的虾、梅兰芳的剑、胡同里的吆喝,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路。
演出信息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
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
【演出时间】
2025年10月24日 19:30
2025年10月25日 14:00
【演出地点】
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大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