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张克:妻子、儿子都是京剧演员,为帮恩师主动卖轿车
更新时间:2025-10-19 22:41 浏览量:2
2000年,凭一出《曹操父子》,张克拿到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件事对他来说不是偶然的运气,算是多年苦功和几段关键关系的聚合点。说白了,他一路走来既靠天赋也靠死磕。先把时间线理清:1962年7月31日出生在天津,家里就是戏班氛围,父亲张春和是个老旦,人称“铁嗓老旦”,声音大、耐唱。小张克从娃儿时就跟着听戏、学段子,《定军山》《打龙袍》那些台词他早就琢磨得熟透。
1975年他去报考天津市戏曲学校,能进来的很少,整个市只录了不到五十个人。他被分到二路老生班,起步并不亮眼,但认认真真干活,从配角、龙套学起没含糊。学两年后碰到个大坎——倒仓,嗓音从清亮变得暗哑,按常理很多人就要放弃。那段时间他也躲在被窝里掉过泪。父亲没放弃,常给他讲前辈的例子,强调早功和耐力。于是他开始更拼命地练嗓,宿舍里常是他第一个爬起来拉开嗓子练声。毕业那会儿嗓子仍未恢复,恰巧天津在筹建青年京剧团,他被留下进修,团里给他安排了专业琴师配合练习。熬了好几年,真正稳定下来是在1984年,八年寒来暑往,把嗓子练成了更有厚度、更顶气的那种。
转机来得快也实在。1985年的春天,他在《大探二》里演杨波,那场一开嗓就把观众吸住,整出戏掌声不断,23岁的名字一夜被记住。后来在一次接待外宾的演出里,他唱《文昭关》里的“叹更”,唱到深处连台下的官员都动了真情。市长李瑞环看到后,让团里请来四位名师来帮扶,其中就有他后来的恩师程正泰。那会儿他就像块海绵,虚心学人家优点,把四位师长各自的好东西都吸进来。
程正泰在张克的人生里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程老师是杨派嫡传,唱腔身段都有一套。1996年程老师查出肺癌,要办从艺60周年专场,却遇上资金难题。张克那时刚买辆十万元的新车,眼看专场可能黄了,他就把车以八万元的价格卖了,把钱交上去。两人当时都眼眶发红,程老师一开始不肯收,但张克一句话压住了场面:没有您就没有我。演出最后办成了,程老师也算交代。到2000年程老师去世,张克和一帮弟子把丧事办得体面,那段师徒情把人拴得很紧。听着有点俗,但真的是让人心里暖的那种事。
职业上的奖项一个接一个。2000年那出《曹操父子》拿到梅花奖后,名声更稳了。接着又有白玉兰奖,还多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汇演优秀演员。别以为这些只是光环,背后是长期在台上台下的积累。说到他的戏路,不算狭窄,拿手的有《状元媒》《四郎探母》《失空斩》《伍子胥》《击鼓骂曹》《龙凤呈祥》《大探二》这些,杨派味浓,但表演不过分做作,有古典底子也接地气。
家庭生活也跟戏紧密相连。妻子郝秀红是戏校同学,学校里是个明星,青衣花旦唱得好。两人在学校时就有戏缘,她一次演《四郎探母》里的角色很受欢迎。起初张克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却看重他踏实、敬业。为让张家人放心,秀红常带着礼物去拜访张父母,甚至当众唱段向张春和请教。张家看到满意了,直接催他去追,俩人后来结了婚。婚礼像演出一样热闹,粉丝多,连洞房那阵子都像戏场还没散场似的。后来生了儿子张子君,父亲临终前交代要把孩子培养好,张克把儿子放到自己建立的戏校体系里训练。张子君后来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回到天津青年京剧团,跟卢松学唱杨派,父子俩多次同台,像《珠帘寨》《文昭关》这样的剧目有时是两代人一起撑场面。
现在张克渐渐把重心部分放在教学上,收了六个徒弟:杨轶、张桐、李贺、张博恩、吴响军、夏扬。他教戏讲规矩,既重唱腔气息,也强调做人。圈里都知道他把师承看得很重,不是光教几句腔法那么简单,更像是把一门活儿的秩序和脉络交给下一代。偶尔他还上台,票房靠谱,那口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生嗓子在一些剧目里依然有保证。看着他和徒弟、儿子同台,那画面不像是守着旧日子,而更像是把一门手艺按步骤传下去的过程,接力棒交到手,台下台上都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