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与“梨园”
更新时间:2025-10-09 08:28 浏览量:1
“杏坛”是教育行业的象征,“梨园”是戏曲行业的代称,二者分别源自孔子讲学与唐玄宗培养乐工的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行业起源的经典符号。
杏坛为孔子讲学之地,教育的代名词, 典故出自《庄子·渔父》,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因政治抱负未实现,转而专注于教育。他在曲阜的一处高台上讲学,台下种满了杏树,后人便将此处称为“杏坛”。
随着时间推移,“杏坛”不再单指具体地点,逐渐演变为对教育界、教书先生的尊称。比如古代书院常以“杏坛”命名,文人也常用“杏坛讲学”“杏坛春暖”来形容教育事业的兴盛。
梨园是唐玄宗练乐之所,戏曲的发源地。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热爱歌舞。他在长安皇宫的梨园(因园内多植梨树而得名)中,挑选了300名优秀乐工和宫女,亲自教导他们演奏乐曲、排练歌舞,这些人被称为“梨园弟子”。
唐玄宗在梨园编排了《霓裳羽衣舞》和《凌波舞》等舞蹈,其中以《霓裳羽衣舞》最为著名。相传唐玄宗梦游月宫,闻仙乐而作此曲,后由杨贵妃编舞。该舞蹈融贯中西,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既有江南舞蹈的柔美,也有西域舞蹈的豪放 。舞者身穿镶满珠玉等饰物的孔雀羽衣,淡色彩裙,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舞姿飘忽轻柔、绰约多姿,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浪漫神奇意境 。
传说是唐玄宗梦见龙女得到启发而创作了《凌波曲》,后据此编排成《凌波舞》。高力士将谢阿蛮领进宫中表演此舞,她扮作龙女,舞姿动人。正式表演时,郭子仪做指挥,唐玄宗、李林甫、李龟年、杨贵妃都亲自伴奏、伴唱,场面十分盛大。
后来,“梨园弟子”逐渐扩展到戏曲演员,“梨园”也成为戏曲行业的代称。直到现在,戏曲界仍常用“梨园世家”“梨园子弟”来指代从事戏曲行业的家族或从业者。两者虽分属教育与戏曲两个领域,但都是以特定场地的植物(杏树、梨树) 为起点,最终成为行业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国古代对教育和艺术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