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从 “九阵风” 弟子到梨园名师:李金鸿传

更新时间:2025-10-03 00:32  浏览量:1

我个人认为,李金鸿先生是我见过的扮相最好的男旦之一。这位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京剧艺术家,以武旦起家,兼通花旦、刀马旦乃至后来迫于形势改唱了小生,既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鲜活形象,又在讲台上传授了一身精湛技艺。他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京剧现代传承史,藏着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密码。

1923 年,李金鸿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原名李士芳的他尚未成年便遭遇人生重创 —— 九岁丧父后,寡母孤儿被迫投奔北京的堂兄李振东。为给孩子谋一条生路,堂兄毅然将十岁的李金鸿送入焦菊隐执掌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这一决定开启了他与京剧相伴一生的缘分。

初入戏校的岁月充满迷茫与艰辛。校方起初为他分配的老旦行当,与他 "花容月貌" 的扮相格格不入,《钓金龟》《望儿楼》这类沉郁的剧目,让年少的他唱得索然无味,几乎要沦为被埋没的人才。好在命运为他留了转机,一位教师发现其身段灵气,将他改学武生,虽只是跑跑龙套的下手角色,却让他迈出了武戏生涯的第一步。这段 "错配行当" 的经历,反倒让他日后更能理解不同行当的精髓,为全能艺术风格埋下伏笔。

李金鸿武生形象

戏校 "男装男,女装女" 的定例,意外为武旦行当打开了男旦传承的窗口。当时教武旦的正是鼎鼎大名的 "九阵风" 阎岚秋,眼看门下人才凋零,他主动向学校请缨挑选弟子。当阎先生那句 "跟我过去吧" 传到李金鸿耳中时,这个在戏校消磨了一年光阴的少年,终于看到了出头之日的曙光。为表诚意,堂兄特意请阎先生赴宴,让李金鸿重新磕头拜师,正式成为这位武旦宗师的得意弟子。

李金鸿的艺术根基,是在诸位名师的接力培育中夯实的。阎岚秋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武旦功底,而这位宗师逝世后,戏校安排师兄宋德珠担任助教,虽因妒忌对他施以严厉教法,让他在学《金山寺》时挨了不少打,但李金鸿始终感念这份 "严师出高徒" 的栽培,日后常说 "宋师哥待我不错"。这种宽容与谦逊,正是他能博采众长的关键所在。

李金鸿演《金山寺》

离开戏校后,李金鸿的求艺之路愈发开阔。他深知武旦演员需兼具文戏功底,于是拜赵绮霞学习花旦戏,又经程砚秋引荐,跟随吴富琴学《探母》《红鬃烈马》等青衣剧目,与张君秋成为师兄弟。尚小云对这位后辈格外赏识,在吴姓至友的撮合下,李金鸿在宴会席上向尚小云磕头问艺,时常出入芳信斋请教,《金山寺》中白蛇、青蛇的表演便多得其真传。更难得的是筱翠花主动表示愿收其为徒,赠予多种跷样子,让他的跷功成为地地道道的 "筱派" 真传。

李金鸿的花旦扮相

与萧长华的师徒渊源,更显梨园佳话的纯粹。在谦和社与萧长华之子萧盛萱合演《小上坟》后,萧长华直言其表演 "差得多",却在李金鸿求学时定下 "三不之约":别行拜师礼、别买东西、别请吃饭,只为 "替祖师爷传道"。此后数年,李金鸿每日清晨必到西草厂萧府学戏,课前老先生必先讲道义之事,那句 "上台不像个女的,下台不像个男的那可就糟了" 的教诲,成为他终身恪守的艺术信条。《小上坟》《铁弓缘》《拾玉镯》等经典花旦戏,便在这样的耳提面命中传承下来。

这份打破门户之见的求学热忱,让他最终形成了 "文武昆乱不挡" 的功底。从王瑶卿学刀马旦,向韩世昌、侯瑞春学昆曲,跟包丹庭学小生,拜梅兰芳、尚小云为师,李金鸿的拜师簿上,写满了京剧各流派的顶尖名字,也写就了一位艺术家的胸襟与追求。

李金鸿拜师梅兰芳

1939 年毕业後,李金鸿开启了他星光熠熠的舞台生涯。他先是搭入李万春的永春社,后又加入叶盛章班社,在京津两地迅速走红,被时人评为 "张君秋、李世芳之后又红了的青年旦角",连程砚秋在日记里都提到过他,寄予厚望。这位 "舞台上的大大红人" 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本色,四年后与记者重逢时,依旧 "没有一点红人派头",一举一动都透着梨园行的规矩与礼貌。

1946 年赴上海演出,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在沪期间,他与周信芳、黄桂秋、言慧珠等名家同台,在不同流派的碰撞中进一步打磨技艺。这段经历让他的表演既保留了北方武旦的刚劲,又融入了南方旦角的细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1952 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一团后,他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长期合作,在《虹霓关》《战宛城》等剧目中的表演,成为京剧舞台的经典范本。

李金鸿叶盛兰合演《虹霓关》

令人惊叹的是李金鸿突破行当界限的艺术探索。20 世纪 60 年代,已在旦行成就斐然的他,毅然跨界出演小生剧目,说是毅然实际也包含形势所迫的无奈。当然,改小生以后,他仍然也是好角儿,但比起旦角来说,还是略显逊色。当然,《桃花扇》《佘赛花》《群英会》等剧中的小生形象,同样赢得满堂喝彩。这种跨界并非投机取巧,而是源于早年学戏时打下的多行当基础,以及对人物塑造的深刻理解。正如他在昆曲《金山寺》中塑造的白娘子,以柔美的身段生发气韵相合的 "圆" 意,用虚实相生的节奏展现温婉隐忍的气质,打破了武旦角色 "重技轻情" 的窠臼。1957 年,他携作品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斩获金质奖章,让中国京剧的魅力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李金鸿的小生形象

1973 年,李金鸿调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后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从此将重心转向艺术传承。这位舞台上的 "名角",迅速转变为讲台上的 "严师",曾任表演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及实验京剧团团长,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批教授,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

他的教学延续了萧长华 "替祖师爷传道" 的精神,既重技艺传授更重品德培育。在课堂上,他将 "四功五法" 拆解成细致的训练模块,把《扈家庄》的武打程式、《小放牛》的花旦身段、《泗州城》的出手绝技倾囊相授;在课下,他常以自己的从艺经历告诫学生:"学艺先学德,唱戏先做人"。他的学生中,涌现出史敏、张火丁、李海燕、赵秀君等一批当代京剧名家,几乎撑起了京剧旦行的半壁江山。

老年的李金鸿先生(左)教授李海燕昆曲

即便 1988 年退休后,李金鸿仍未放下教鞭,继续为青年演员指点迷津。他常说:"京剧艺术不是个人的私产,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得让更多年轻人接住。" 这种传承精神,让他的艺术生命超越了舞台生涯的局限,在后辈的表演中获得永生。2010 年,这位 87 岁的艺术家溘然长逝,但他留下的不仅是《金山寺》《扈家庄》等经典剧目范本,更是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与宝贵的艺术精神。

从天津的孤苦少年到京剧大师,从舞台红人到教育名家,李金鸿的一生恰是对 "戏如人生" 的生动诠释。他的拜师之路彰显着艺术传承的纯粹,他的舞台实践见证着京剧艺术的包容,他的教学事业延续着传统文脉的生命力。在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回望李金鸿的粉墨春秋,便知何为 "承前启后",何为 "艺德双馨"。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