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演变(二)
更新时间:2025-09-30 18:56 浏览量:2
元代是以弦索腔为主要形式的杂剧最为辉煌的时期。这种辉煌首先因为元朝比较“无为”的松散管理模式,给文人留下了比较宽松的创作空间;另外,元人统治初期,有意无意打击汉人文化,甚至一度废止科举制度,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失意文人。随着元人统治的逐渐巩固,元人又开始重拾汉人文化,恢复科举,恢复儒学。因为元人统治中国先有北方,所以,它后来就给北人相比南人更多的亲和力,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组织北方杂剧作家、艺人南下,推广杂剧(弦索腔),比如作家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等人,艺人珠帘秀、天然秀、赛帘秀等都因为这样的原因到过扬州,这就是后来吴音驰名江南的原因。这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弦索腔的官方地位。自北魏设立乐户制度后,官方礼乐、戏曲的主导权就掌握在乐户手里,乐户也是推广官方戏曲的主力。这就是早期杂剧多在勾栏瓦舍这种所谓的行院演出的主要原因。北方有比较完备的乐户制度,这也是杂剧(弦索腔)能成为官方戏曲的重要原因。
元末,来自西域的秧歌在北方十分流行,秧歌以广场演出为主要形式,它吸收了行院演出的曲子,就形成了主要盛于明代的民间戏曲形式,秧歌演出的演员就被称作花儿。秧歌今天尚存于河湟青海一带,山陕秧歌屡经演变,承载的历史价值已经大大减弱了。
明代北方戏曲主要就是流行于民间的秧歌和流行于勾栏瓦舍的杂剧。这两种戏曲形式的本质都是弦索。
南戏基本就一直走着“错用乡语,不被管弦,不叶宫商”的路子。明嘉靖早期弋阳腔崛起,其专事“暄嚷”的风格,深厚普通民众的欢迎,可以说走一处火一处,在南中国就派生出了四平腔、青阳腔(乐平调)等地方剧种,甚至在华北还出现了京腔、卫腔、勾腔、罗罗腔等剧种,这些剧种后来被统称为高腔。
高腔这种“愈屈愈卑”的趋势,引起了士大夫、文化人的不满,这就有了万历年间,魏良辅梁辰鱼创昆曲。
昆曲名义上是对昆山腔的改造,其实是南戏“被管弦”的开始,昆山的出现,标志着南戏开始不断挣脱“不被管弦,不叶宫商”的状态。昆曲阻止了南戏不断“错用乡语”“愈屈愈卑”的趋势,它转而起用中州官话。这客观上顺应了朱明朝由洪武开始就一直倡导的《中州正韵》。这种政治正确,有力地促使万历皇帝以昆曲代替了此前弦索的官方地位。
昆曲以萧笛为主走乐器,附之以弦索,创造性地以鼓板节制节奏。它以所谓的“水磨腔”演唱,尤显优雅舒曼。特别是昆曲的规范化表演,被其它剧种崇拜、效法,影响巨大。
昆曲跟弋阳腔,以动一静,一俗一雅,这就是中国戏曲一发不可收拾的格局。高腔因为昆曲,表演也不断规范、雅致,昆曲因为高腔也免不了沾染“堕落”,也会俗气。这就是以高腔的方法演出昆曲,形成了吹腔,俗称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