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骂声里的越剧突围:《寇流兰》为何敢拿经典 “开刀”?

更新时间:2025-09-30 18:00  浏览量:2

当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寇流兰与杜丽娘》复排海报贴满杭州剧院外墙,后台收到的反馈立刻“分裂”:有老戏迷手写长信吐槽“水袖换成铠甲,越剧的柔全没了”,也有00后观众在社交平台晒票根,说这是“第一次主动买戏曲票”。这出把莎翁悲剧和汤显祖梦境揉到一起的戏,又把戏曲创新的老难题推回了公众眼前。

观众的质疑没停留在“反对创新”的空泛吐槽上,大多瞄准具体细节。戏曲论坛“雅韵轩”里,一位ID“越音袅袅”的老戏迷列了三点不满:一是寇流兰戏份用现代对白代替唱段,“越剧的魂就在‘唱’,没了傅派、尹派的婉转,只剩话剧式对白,还不如直接去看话剧”;二是多媒体布景切得太频繁,“刚看到杜丽娘游园,背景突然跳成罗马城墙,眼睛都看乱了”;三是双故事线接不上,“前一秒还在看寇流兰打仗,下一秒就跳回杜丽娘寻梦,没提前做功课根本看不懂”。

这类反馈不是少数。2023年这剧复排首演后,浙江文旅厅的演出调研数据很直观:35岁以上观众满意度才48%,比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89%差了一大截;但18-30岁观众满意度有72%,其中63%说“被中西结合的脑洞勾住了”。这种年龄差明显的反馈,其实说明争议核心是“不同观众要的戏曲不一样”,不是简单的“保守跟激进对着干”。

不少质疑者觉得“院团就是为了博眼球乱创新”,可事实上,浙百的尝试有明确的政策方向撑着。2022年文旅部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里,明明白白写着“支持院团搞跨剧种、跨艺术门类合作,做符合现在人审美的新戏”,还特意提了“鼓励地方戏跟经典文学、外国好作品结合,拓宽题材”。

落到实际操作上,官方早搭好了“创新试验田”。比如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江苏锡剧院做了《珍珠塔・数字版》,用AR技术让演员跟虚拟场景互动,年轻观众占比一下提到55%;河南豫剧院把《唐宫夜宴》的舞蹈元素揉进豫剧《武则天》,在抖音上刷出2.3亿播放量。这些案例跟《寇流兰与杜丽娘》思路其实一样——都是靠跨界融合,让戏曲“钻进年轻人的视线里”。

浙百的探索更有针对性。院长茅威涛在2023年戏曲创新论坛上说过,剧团之前做过调研,2018年时观众平均年龄58岁,“再不拉年轻人进来,10年后可能没人来看戏了”。所以他们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法子:先用创新戏把年轻人拉进剧场,再靠“传统剧目体验课”引导他们了解经典。这种思路,跟文旅部“先破圈、再扎根”的传播想法完全对得上。

政策鼓励创新,但绝不是让大家“丢了传统瞎创新”。《寇流兰与杜丽娘》没把越剧的根全拔了,它的可取之处,正在于“守住了部分传统”。比如杜丽娘的核心唱段《游园惊梦》,还留着昆曲的水磨调韵味,只是伴奏里加了把小提琴——既没丢“婉转抒情”的越剧味儿,又多了点现代感;戏里还设了个“说戏人”,用越剧念白把双故事线串起来,“这是借了传统戏曲‘自报家门’的法子,能帮观众跟上剧情”,正如该剧导演郭小男在采访里说的。

更关键的是,院团创新时没丢“核心本事”。比如戏曲像音像工程里,浙百特意录了《寇流兰与杜丽娘》的“传统版片段”——把杜丽娘的唱段单独摘出来,配着传统乐队伴奏,传到“学习强国”上供戏迷学。这种“创新戏+存传统片段”的做法,既满足了创新的需求,又守住了“流派唱腔不能丢”的底线——这正好是文旅部强调的“在传承里创新,在创新里传承”。

反过来看看那些失败的创新例子,比如有个院团把京剧《霸王别姬》改成“摇滚京剧”,把虞姬的唱腔改成重金属风格,还把“剑舞”片段删了,最后演出上座率连30%都不到,业内人批评说“为了创新,把京剧的‘程式美’和‘唱腔美’全丢了”。这就很清楚了:创新的“底线”,就是不能丢了戏曲最核心的艺术特点。

《寇流兰与杜丽娘》的争议,恰好为戏曲创新提供了个“试错样本”——怎么在满足年轻人审美和留住传统之间找平衡?浙百的调整已经给了方向。2024年最新一轮演出里,他们把多媒体布景减了30%,给杜丽娘加了不少唱段,还在演出前加了个“剧情导赏”,用15分钟讲清楚双故事线的关联。调整后,35岁以上观众满意度提到了62%,而年轻观众满意度还保持在68%,刚好实现“双向靠近”。

这种“跟着反馈调”的做法,也符合文旅部“动态优化创新”的要求。比如国家京剧院的《龙凤呈祥》线上直播,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剧场录像”,后来看观众留言提意见,加了“演员后台化妆”“讲唱腔知识点”这些环节,观看量从首季的500万涨到了第三季的1800万。这些例子都说明,创新不是“一锤子买卖”,是“在争议里慢慢磨”的过程。

对观众来说,多给“试错”一点包容也很重要。苏州昆剧院的《浮生六记》刚演的时候,因为加了现代舞元素,被骂“不伦不类”,但院团没放弃,一点点改,现在这戏成了“昆曲破圈”的代表,2023年巡演时年轻观众占比到了75%。戏曲从来不是“放博物馆里不动的标本”,从梅兰芳给《霸王别姬》加剑舞,到现在浙百融莎翁作品,每次创新刚开始都有争议,但最后那些“扎根传统、又不过度创新”的戏,都会变成新的“传统”。

当寇流兰的铠甲和杜丽娘的水袖在舞台上同框,这场争议本身就说明戏曲还“活”着——它还能让人吵起来,还能吸引不同年龄的人关注,不是被束在高阁上落灰。创新可能会出错,但不敢创新,才是戏曲传承最大的风险。《寇流兰与杜丽娘》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完美的创新模板”,而在于它敢迈出“试错”的一步,给更多院团提供了“怎么平衡传统和现代”的参考。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