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剧须生前辈小十三红郭云山
更新时间:2025-09-29 21:04 浏览量:1
“小十三红”郭云山(1910-1979),山西省祁县东观村人,后移居文水县城西街。十三岁人太谷县小万福园,坐科七年,从师“十三红”张锦荣。因学艺期间就崭露头角,人们送他美称“小十三红”。他先工小生,十七岁时,因一个唱须生的艺人撂挑子串班子去了,他接过来,跟“彦章黑”师傅改唱须生,后以演老生出名,与晋北的刘宝山、晋南的杨虎山并称为三晋戏曲表演艺术的“三座山”。
“小十三红”在表演上情真、意切、形美,以神色戏见长;做功规整,平中见奇,特技颇多,尤以骨头戏夺人。在发展戏曲程式化表演方面,颇有造诣,创造了许多特技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剧中人物形象。如《上天台》,汉光武帝诛戮姚期邓禹等功臣二十七人,马武进谏,帝不纳,马武撞死宫门,死后其鬼魂以金砖将帝砸死,然后众鬼魂同上天台。此剧中,云山饰汉光武帝刘秀,应用特技“甩发”(梢子功),从甩圆圈到甩八字,再到上下甩,换左右甩单花,又换甩双花等众多的甩发表演,表现了昏君刘秀死到临头、丧魂落魄的惨状。表演突出了人物性格,层次分明,节奏缓急相间,极富个性化,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高平关》(饰赵匡胤)中的“跨椅子”也是其一绝。椅随身走,椅随意动,恰如其分地刻画了赵匡胤蓄谋篡位杀人的那种急切、慌乱的心理状态,使情、理、技达到了和谐的艺术统一。
《土祖庙》中穷生的“帽子功”是其独创。当穷生看到曹奚经过他的中军寻找丢失的银元时的那种失去中军身份的慌乱情景时,用单眉的伸皱功夫,使帽檐从掩眉的地方徐徐上升,成功地刻画了穷生既善良又不甘受辱的性格。
在《黄鹤楼》(饰刘备)中,周瑜在黄鹤楼设碧莲会,宴请刘备,拟在宴会上逼刘归顺,如若不从,则加以杀害。刘备无计可施,被惊吓得口吐白沫,从椅上滑落倒地,软如烂泥,不省人事。云山在表演此段故事的落地动作时,骨软如泥的形态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感。
《杀院》(饰宋江)中的宋江在杀死阎惜姣,黑地摸索招文袋的慌张、害怕、急切的动作,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找到招文袋,摸出梁山书信,脸带一丝喜悦,匆匆下楼,不慎从楼梯滑下,锣鼓击【十四锤],最后与“仓”的一声同时,“扑通”一声,坐蹲子倒地,“大、大、仓”一亮相,每场都会“开花”(观众叫好)。
《八件衣》《杀狗》剧中的“变脸功”,充分显示了郭云山的高超技艺。这两场戏中,他虽都扮演悲愤老生,均化素妆,然前者“耍白脸”,后者“耍黑脸”。前者用“深吸一口气”,使微微粉白色的老生素妆变成白色,成功地塑造了“闹公堂”一场戏中蒙冤受屈,悲愤难忍,决意在公堂上闹个鱼死网破的窦九成形象;后者却用“闭气”,憋出“黑红脸”,刻画出了“杀狗劝夫”中怒发冲冠,怒其弟孙华不争,孙荣自认杀人,舍命救兄的鲜明形象。
郭云山的“跑圆场”更有独到之处。他讲究老生跑圆场“上腿空”“下腿实”,以表现年逾花甲、步履蹒跚而又急急忙忙走路的老人神态。他演出的《走山》(饰曹福),可与丁果仙媲美。还有《金沙滩》中饰演老令公的“大刀上马”。《上天台》中的“跌死人跤”,《取成都》中的刘璋,以及《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等都演得栩栩如生,富有特色。在观众和同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云山的中路梆子老生唱念风格也独具一格。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扬长避短,应用了一种“脑后音”和“丹田音”结合行腔发声法。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出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而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较为含蓄的音调。由于喉腔紧缩,腹部气集中,发音就苍劲有力,既能达到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猛,云山对闭口高音字就多采用此种发声方法,行腔时又使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自丹田进发而来。因而形成了其低迥婉转、刚柔相济的老生唱腔风格,有时真假声并用,行腔时二者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唱腔显得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他主张行腔时不能一高到底,而要匀匀用力,把气力用到“戏心” ,即重点场面的重点词句中。如他唱《坐楼杀惜》中“阎大姐低声莫高言”一句词时,采用“拔嘹子”,观众必然满堂叫好。他还非常注重戏曲中的念白,俗话曰:“三分唱,七分白。”从他的道白中,即可听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不同年龄、身份、性格和特定情感来。由于他对每段唱腔、每个动作、每句念白都精益求精,仔细琢磨,因此在其所演戏中的唱腔、动作、念白韵味都是固定不变的,甚至达到了程式化的程度。对此,同辈人都很佩服。他与“小三儿生”郑雅楼(饰丢钱的中军)合演的《土祖庙》,与刘芝兰(饰阎惜姣)合演的《坐楼杀惜》,与刘芝兰(饰二夫人,云山饰慕容彦超)合演的《凤台关》,真可谓珠联壁合,天衣无缝。这些剧目,现已被山西省戏曲学校列为教学剧目。
新中国成立前,郭云山除在晋中的榆次、寿阳、平遥等地搭班外,还在晋西的静乐、娄烦、岚县等地搭班,并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去陕西小回峰钞老五戏班演唱,所到之处,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国三十四年(1945)他参加革命,在晋绥分局“七月剧社”、“人民剧社”工作,为老区人民演出,观众甚为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汾阳鼓锋剧团、灵石县剧团、临县剧团和文水县人民晋剧团任职。于1960年至1970年,在山西省戏曲学校任教,传授了不少老生剧目,培养了众多弟子。
1957年至1960年,在文水县人民晋剧团工作期间,他曾培养了几个徒弟,如“架子生”贺智梅、“唱工老生”常耀武等。对学员的训练,他素来教学有方,因材施教。贺智梅身架好,嗓门差,就专门传给她《黄鹤楼》中的赵云等武生戏;常耀武嗓音低,但音色好,就授予他《高平关》《上天台》等戏。他对学员眼神功夫的培养,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每天对准墙壁练眼功,比时间,甚至流出眼泪,模糊了视线也不让休息;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六月天,让学员在酷暑烈日下练架子功…
贺智梅是个很有基础的学员,云山师傅对她十分器重。师傅出场演戏,喜欢让她跟包,可从不教她自己演罢的戏,因贺智梅嗓子差些。但待到云山年迈回归故里、卧床不起时,智梅仍常在旁边。一天,师傅对智梅说:“师傅已经不行了。把《黄鹤楼》中刘备、周瑜的戏都给你吧!”那时,智梅已改行多年,便说:“给我做甚?”师傅含着沉痛的眼泪,感慨地说:“孩子,或许以后你用得着、给你吧。”就这样,云山师傅暮年时,又自愿传给智梅几出全套武生戏。
这样一位名老艺人,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在舞台上一天扛几场戏,饥饿劳困,再加上“十年”期间身心健康受到无情摧残,不幸于1979年患肺气肿离开了人间,享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