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民 文化惠民
更新时间:2025-09-28 22:46 浏览量:1
艺术为民 文化惠民
合肥日报评论员 潘子璇
台上光影流转,台下掌声如潮。单雯、刘雯卉、吴美莲等9位“梅花奖”得主依次登台,领衔献艺、各展风华。京剧、昆曲、越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剧种交相辉映,各展其能…… 9月28日晚,随着“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启动暨名家经典荟萃演出在安徽百戏城举行,一场“跨年度、高品质、惠民性”的戏曲文化盛宴在合肥拉开大幕。
艺术为民、文化惠民。前几日,首场剧目《四郎探母》惠民票开票即售罄,这滚烫的参与热情背后,是文化惠民与百姓期盼的不谋而合,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热烈相拥。为了让老百姓看上戏、看好戏、爱上戏,“百戏入皖”所有展演均实行10—30元的惠民票价。一场场精心打磨的戏、一张张低价惠民的票,饱含了让百姓“花小钱、看好戏”的为民情怀。卖的是戏票,通的是民心。展演用象征性的收费,既保障了演出质量,也降低了群众消费门槛,真正实现“政府搭台、院团唱戏、百姓受益”。
刘雯卉 豫剧《穆桂英挂帅》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一张惠民票,不仅拉近了群众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更映照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智慧与温度。近年来,合肥常用“小投入”撬动文化“大民生”。比如,搭建社区戏曲大舞台,推动戏曲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在合肥大剧院,连续开展了十一季的“文化惠民”演出场场爆满;在包河区方兴社区,每月一次的“戏曲沙龙”深受百姓欢迎;在庐阳区老年大学,银发族出门就可以学跳舞、学唱戏……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暖民心、顺民意。
百戏入皖,春风化人。展演“一票难求”的另一面,是市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消费的需求正在不断涵养丰富着城市文化。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同样需要人民。当经典戏曲通过“百戏入皖”走入“寻常百姓家”;当学校课堂传出了阵阵稚嫩的戏腔;当市井烟火、茶余饭后,都有了戏曲的身影;当城市化身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形成处处有戏、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戏曲文化就真正“活”在了当下,“种”进了生活,“走”向了未来。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百戏入皖”活动中,惠民票还承载了文旅融合的“大使命”。观众凭演出票根,可领取消费补贴,免费游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安徽标志性景点以及合肥市40家主要景点。一边是合肥、安徽的山水之美,一边是戏曲的文化之韵,白天赏景、晚上看戏,这让戏曲从单纯的舞台表演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娱”的现代消费场景中。小小票根,像一根杠杆,撬动了百姓的幸福日常,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旅市场繁荣密码。
单雯 昆曲《桃花扇选段》
“百戏入皖”也让人们看到了合肥这座城市的“刚柔并济”。它既有科技创新的活力迸发,也有历史文脉的绵延流芳;既有自立自强的担当,也有开放包容的气度;既有不忘来路初心,亦有面向未来的抱负!
如果说235年前,“徽班进京”写就了中国戏曲史上传奇的一笔,那今天的“百戏入皖”则像是场跨越世纪的历史回响,合肥布台搭景,邀宾朋满座,汇集了五湖四海的剧种,造就了南腔北调的和鸣,它让人们相信:合肥有实力、有底气办好一场全国性戏曲盛会,更能以戏曲为媒,赋能城市发展、推动文化传承、托起民生幸福。
开场舞《戏韵芬芳》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潘子璇
图片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李福凯 赵瑞瑞 郭如琦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韩洁
出品 | “巢湖观澜”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