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大地看“丰”景│陈小刚刺梨园里的丰收账
更新时间:2025-09-23 01:06 浏览量:1
9月17日早晨,阳光洒在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满山满坡黄灿灿的刺梨果格外耀眼。村民陈小刚忙得不可开交,安排好工人前往刺梨园采摘刺梨,戴好口罩,一头扎进加工坊,打开电闸,生产线轰鸣运行,全力加工刺梨鲜汁。旁边院子里,坐满等待取货的客人。
“太忙了,太忙了,一天连轴转,加班加点加工出来的产品根本不够卖,昨晚冰柜里剩下的3袋刺梨鲜汁都被客人‘抢’走了。”清洗、压榨、过滤、灌装,一批刺梨鲜汁生产好,陈小刚提到院子里,交给顾客,又急匆匆赶回生产线。
刺梨鲜汁火爆,让陈小刚尝到粗加工的甜头,步入刺梨种植、加工、销售新赛道。
20多年前,他和茶香村村民一样种植刺梨,面积80多亩,从开始到处找市场到深加工厂订单收购,风调雨顺时,刺梨丰产丰收,年收入近10万元。
随着龙里县将刺梨种植基地转化为旅游景区,以“十里刺梨沟”为核心,打造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民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地处十里刺梨沟中心地带的茶香村被人们熟知,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2019年,瞅准时机,陈小刚购买小型加工设备,利用房屋一楼开展刺梨鲜汁生产,取名“鲜果乐刺梨加工坊”,来自贵阳、都匀等地游客品尝时,那股“酸爽”直冲天灵盖,喝过一段时间,游客逐渐爱上这口山野味道,渐渐积累起良好的口碑。
“每到刺梨成熟上市季节,贵阳人慕名而来,排队购买刺梨鲜汁。”陈小刚说,那时设备小,清洗、去籽都需要人工,每天榨汁几百斤,供不应求,大部分刺梨果销往深加工厂,一年下来,鲜果销售和榨汁总收入达30多万元。
去年,龙里县以“先建后补”的方式帮助农户建起刺梨加工作坊,陈小刚投入30多万元,购买半自动化刺梨榨汁生产线,扩建加工坊,获得政府补贴10多万元,实现设备更新换代,生产效率提升了10多倍。
“新设备上马,我一天榨汁最多时有3吨,按两斤刺梨果榨一斤鲜汁,需要6吨果子,我家刺梨果园产量满足不了加工需求,还向周边收购刺梨。”陈小刚说。
白天和晚上顾客守着榨汁,深夜抽空送货到贵阳,两个月下来,陈小刚家生产刺梨鲜汁80多吨,销售额100多万元,纯利润50多万元,购买设备和扩建加工坊的投入一下子回本了。
现在正是刺梨采摘上市高峰期,贵阳的顾客打电话和驾车前去订购,省外的顾客也下了订单,刺梨鲜汁热销市场。
“卖得火得很,一天销售收入四五万块钱。今天要生产3000多斤,得抓紧时间把客人订的刺梨鲜汁生产出来。”从早晨到晚上,陈小刚围着生产线转,赶订单、交货,一刻也不停歇。
夜深人静,茶香村渐渐安静下来。陈小刚拖着疲惫的身体,核算今一天的收成:生产销售刺梨鲜汁3100斤,10元一斤,收入3.1万元。看着微信收款数据,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靠着金秋丰收季,陈小刚一家挣得盆满钵满。“我们生活全是刺梨换来的,以前卖刺梨果,现在鲜果变成原汁,附加值更高。”陈小刚说,今年雨水好,刺梨丰产,榨汁销售可到国庆节后,总收入不会比去年少,真正实现丰产丰收又增收。
加工坊外的空地上,还堆放着第二天等待加工的刺梨鲜果。秋风拂过,带来阵阵果香,诉说着这个丰收季的精彩故事。
刺梨丰收绘出好“丰”景。今年,龙里县刺梨种面积超10.5万亩,预计综合年产能5.3万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刘悦
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