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黄土高坡上,三驾马车“耕”出智慧梨园
更新时间:2025-09-25 15:13 浏览量:1
黄土高坡的梯田上,一台红色弥雾机如“机械蝴蝶”般穿梭梨园,两侧数米长的气雾精准笼罩每片叶子与果实;泵房内,果农轻按按钮,水肥便顺着管道渗入土壤深处——这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智慧梨园”的日常。当智慧农业的浪潮席卷田野,该合作社理事长薛凤梧凭借机械化、智能化、精细化这“三驾马车”,在传统梨园里种出了高效益、高品质的“科技果”。
机械化是合作社降本增效的“先手棋”。谈及传统梨园的痛点,薛凤梧说:“3个人3小时打完3000斤水,工资就得100多元,还常因人工操作不均导致药效打折。”2019年,他自主研发的弥雾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这台形似蝴蝶的机器是“智慧梨园”的“主力军”,凭借“风到药到”的核心原理,精准调控风力与流量,让药液经两次风化形成雾状,静止时喷程可达20米以上,行进中也能覆盖10米范围。不仅可实现单人操作,14个喷头协同作业,更可将水罐容量提升至1500公斤,喷药均衡还省药,将果农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智能化则是合作社提质增效的“关键招”。走进合作社的泵房,施肥桶、智能操控机整齐排列,“按一下按钮,就能控制水肥输送,人不用到地里。”薛凤梧针对梯田特性,总结出“清水开道、注入施肥、清水压肥”的实施要诀:先浇清水浸润土壤,再注入肥料,最后用清水将肥料压至地表30公分以下的根系区,让果树通过毛细根“精准吃肥”。这套系统不仅让“人在泵房坐,肥随水入地”成为现实,还能灵活利用时间——“水紧张时晚上浇,下大雨时也能浇”,为丘陵地区智慧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精细化管理是合作社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适时浇水、合理施肥,才能让树势强壮、结出优质果。”薛凤梧的理念,贯穿梨园管理的每个环节。从树冠整形到土壤改良,从分阶段护理到营养平衡调控,精细化的管理让合作社的150亩玉露香梨品质出众——商品率达每亩3000公斤,价格稳定在3元多一斤,每年都被上海、江苏等地的客商提前预订一空。如今,该合作社已发展成拥有110余户社员、2000余亩标准化果园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农户走上“种好果、卖好价”的增收路。
站在新起点,薛凤梧计划建设“丫字形”标准示范园,在树冠整形、水肥管理等领域深入研究,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做出样板,让更多果农效仿受益。从一台弥雾机的研发,到一套水肥系统的创新,再到一个产业样板的打造,合作社用实践证明,智慧农业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落地田间、惠及农户的生产力。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9月25日2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