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演绎人生 “三绝”誉满梨园——缅怀曲剧大师马骐先生
更新时间:2025-09-23 22:03 浏览量:2
贺晓鹏 衡声晨
庚子之春,无疑是一场国殇。就在新冠疫情暴发之际,病榻上的马老还满怀信心地对老伴儿说:等疫情过后,我要为武汉的抗疫英雄们唱上一段。不承想,2020年2月2日凌晨,这位享誉全国的著名戏曲表演大师、年近百岁的曲剧泰斗——马骐先生,溘然长逝。作为七千年仰韶文化发祥地的渑池县,曾经是马骐先生艺术生涯的第二故乡,噩耗传来,全县人民无不为之痛惜。马老倾毕生心血开创的“马派曲剧艺术”,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一、誉满梨园常青树
马骐先生祖籍河南省封丘县鲁岗乡东马庄村,在其祖父辈上因贫穷举家逃荒来到许昌。1923年2月,马骐出生于许昌西大街贫民居。1931年,马骐7岁时在许昌城隍庙“清善局义学”读了几年私塾。1940年10月,祖父不幸去世,又遇国民党抓壮丁,马骐被抓到四川,受尽了人间折磨。1943年10月,为了另谋生路,他趁部队混乱之际,加入了当时的“文化社”,入门师傅是宝丰人曲剧小生马文才,初学《狐狸仙闹书馆》《蓝桥会》等,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1945年8月,在重庆国军83师师部礼堂,他首次登台演出《狐狸仙闹书馆》崭露头角。由于战乱,“文化社”不断迁徙重组,他也随之一路流浪到陕西、甘肃、山西等地。1950年5月,他加入了灵宝文化剧团。直到1953年3月,马老正式加入渑池县普及曲剧团,这才稳定下来。由于马骐、张秋兰等人的加入,渑池县曲剧团阵容不断壮大,行当齐全,1955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剧团。”同年,马骐先生当选为渑池曲剧团团长兼导演。1956年12月,他主演的原创现代曲剧《第一眼井》,代表洛阳地区参加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并荣获表演二等奖。同年,马骐老师首次把《寇准背靴》搬上舞台。
1958年3月,马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降级降薪处分。政治上的打击,并未使他心灰意冷,相反他更加悉心钻研戏曲艺术。同年4月,马骐在三门峡大坝工地,为前来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现代曲剧《刘介梅》。翌年年10月,马骐首次将《寇准背靴》搬上舞台,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他独创的“踢靴”绝技,在洛阳谷水剧院上演,受到观众的热情赞赏。
1960年6月,马骐与周玉珍联袂演唱的传统剧《貂蝉·拜月》一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开创了曲剧在中央电台录音播放的先河。之后,马骐还在《四进士》中扮演宋世杰,与京剧麒麟童周信芳的风度颇似,被誉为河南曲剧“麟派老生”。1963年8月,先生出在《杜鹃山》剧中饰演男一号“雷刚”。由中央文化工作队导演赵常如执导,马骐如鱼得水,虚心求教,演艺水平极大提高。
1966年文革开始,马骐受到冲击,始终处在被批斗的“黑线”人物地位。但由于马老对曲剧事业的执着敬业,剧团从未停止过他的演出,也终未改变他在舞台上的演出地位。不论角色大小,他无不认真琢磨,一丝不苟。1973年5月,马骐主演的原创现代曲剧《柜台内外》,参加了河南省戏剧会演,他以精湛的演技、独特的唱腔,享誉中原。同年8月,渑池曲剧团马骐和周玉珍,调入新成立的洛阳地区曲剧团,曾被任命为剧团副团长。
1979年10月,渑池县委专门下文,为马骐摘掉了“右派”帽子。从此他信心百倍,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同年10月,他主演的《寇准背靴》,经著名剧作家杨兰春改编整理,加工提高,文革后首次在洛阳轴承厂俱乐部恢复上演,大获成功。尤其是剧中所展示的帽翅功、髯口功、靴子功,被戏剧界盛赞为马派“三绝”。从此,曲剧《寇准背靴》,成了河南曲剧的金字招牌,马骐的名字也和《寇准背靴》连在一起,该剧也成了“曲剧马派”表演艺术的代表作。1982年2月,《寇准背靴》由我国著名电影导演陈方千执导,河南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排成电影戏剧片。1983年1月,先生携《寇准背靴》《攀龙附凤》两剧晋京演出,誉满京华,成为文革后河南曲剧首次进京会演的典范。1987年5月,马骐老师应邀赴西安演出《寇准背靴》半月之久,受到西安观众和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赞赏。
1993年,马老师光荣退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的马骐,人老心不老,他默默为保护和传承曲剧艺术不懈努力。2004年12月,马骐荣获河南省文联和省剧协授予“黄河戏剧特别奖”。2006年5月,在中国首届曲剧节上,马老师又获“曲剧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2月至6月,马骐老师双获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14年8月,马骐老师荣获洛阳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15年6月,河南省曲剧团及洛阳市曲剧团,为马骐老师举办了隆重的“舞台艺术生活八十年庆典”活动。在这次庆典会上,94岁的马骐先生,在弟子们的簇拥下,神采奕奕,再次登台献艺。顿时,台上台下连声喝彩,让我们再次领略到这位曲剧泰斗、梨园常青树的绰绰风姿。
二、“三绝”铸就“活寇准”
从1956年马骐老师的《寇准背靴》首次登台,至2016年荣登河南省人民会堂“纪念曲剧90年庆典”,六十年间,马骐老师的《寇准背靴》,已在舞台上演出了3500多场,被称为跨世纪的经典。他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把寇准塑造得出神入化,无愧为舞台上的“活寇准”。
“活寇准”活在哪里?活就活在马老的“三绝”:一曰帽翅、二曰髯口、三曰踢靴。帽翅功和髯口功是固有的戏剧表演技巧,而踢靴功无疑是先生的独创。马老曾说:“帽翅功”要突出一个“闪”字,让帽翅上下前后闪动,看似头部在“摇”,关键还在肩膀支撑。他在演唱“杨元帅在何方,生与死有文章”这段唱腔时,一边思索,一边频闪帽翅,先是左右帽翅一起频闪,继而右摇三下,左摇三下,形象地展现了寇准“苦费思量”的思想活动。“髯口功”着重在一个“弹”字,即根据剧情需要,把胡子弹得恰到好处。同时,把“弹”和“捋”,两个动作有机结合。如在该剧中,寇准为避人耳目,偷偷到杨府门口观察,他小心翼翼地探出脚步,一手捋起一缕胡子,甩到帽翅上,另一手捋着胡子向外张望,继而换方向重复“捋”“望”,名曰“两望”;然后,再用双手捋起胡子,甩到帽翅上,同时左右窥视,名曰“双看”。如此“两望”“双看”,在轻重缓急之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在短短几秒内的思维状态。“踢靴功”关键在一个“踢” 字,无疑这是《寇准背靴》最独到的绝招,也是最精彩的看点。正如观众所说:“看《寇准背靴》,即便憋着一泡尿,也要把‘踢靴’这场看完。”这个动作难度极大:两只厚靴,软硬相间,鞋带相连,踢时眼不眨、手不扶,踢起来正好一前一后、不偏不倚搭在肩上。马骐老师能够在数千场的演出中,场场踢得高、落得稳、搭得准,堪称梨园一绝。
马骐善于用动作来表现人物,在《寇准背靴》中,马老精湛地运用“帽翅”“髯口”“靴子”的“闪”“弹”“踢”三绝技艺,令他塑造的“寇准”形象,生动传神,诙谐洒脱,忠义而不乏幽默,果敢而充满机智。他的帽翅功和髯口功娴熟自如、台步配合亦谐亦趣,尤其独创的踢靴功,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台上演出千百次不能走样,只有千锤百炼,把戏唱精了,把人演活了,才能出神入化。”马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唱腔唱红了,“寇准”演活了,也把曲剧演绝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谈到马老的成名剧《寇准背靴》,他的首位亲传弟子、如今年逾八旬的李瑞杰老师曾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学习帽翅功,马老师可是下了‘程门立雪’的功夫。” 1955年冬,马骐老师为学帽翅,亲赴山西拜蒲剧老艺人闫逢春为师。不料一连去了三次都没见到。最后一次,大雪纷飞,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马骐在雪地里苦苦等了半天,一直等到大雪快要没过膝盖,午休过后的阎老推开门,才看到门前伫立着一个雪人。马骐的诚心深深感动了阎老,他把“帽翅功”中的要领、奥秘一一倾囊相授,马骐如获至宝。从此,不论数九寒冬,还是酷暑盛夏,他一顶帽翅不离手,走到哪里练到哪里,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正如马老师所说:“一双帽翅的闪动,就像扁担挑水一样,或上下闪动,或左右缠绕,或左闪右停,或右闪左停,关键要掌握脖子和肩膀的密切配合,只有用心琢磨、刻苦训练才能运用自如。”马老不但勤于学习,而且善于钻研。在《寇准背靴》中,他将或缓或疾、或颠或摇的步法,与杂技式的帽翅技艺有机配合,把一个年迈苍老、忧心国事、机智幽默的寇准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示了一个爱国忠良,在国家急需卫国人才的关键时刻,不顾年迈、为国分忧、为民担当的爱国精神。
马老师是个执着而爱琢磨的人,为了把寇准演活,马老可谓绞尽脑汁。有一次,他在观看京剧《虹桥赠珠》时,看到剧中刀马旦娴熟的“踢枪”场面,使他突发灵感:能否把《寇》剧中的“脱”靴,改为“踢”靴呢?按照剧情,寇准在追赶柴郡主时,因道路坎坷,追得仓促,一个踉跄靴子脱脚飞出当在情理之中。于是,马老便开始了执着地苦练。但踢“靴”不比踢“枪”,长长的靴腰是软的,靴底又厚又重,要想踢出靴子,靴带不能绑,更不能扎得太紧,而不但要顺利踢出靴子,还要精准落在肩上,可想而知难度之大。为练好“踢靴”,马骐老师背地里不知练了多少遍,然而,靴子不是踢不掉,就是踢起来难以把握,常常把肩膀砸得乌青红肿,有时不慎落在头上砸个大血泡。马老师就想方设法用草帽圈、海绵垫在肩上坚持苦练,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有人怀疑这招到台上弄不好难免会失手。马老师总说:“那是功夫不到,只要功夫深,铁杵还能磨成针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练就了过硬的“踢靴”绝招。1959年10月,渑池曲剧团在洛阳谷水剧院演出《寇准背靴》,当马老首次在舞台上飞起一脚踢出靴子,又稳稳当当落在肩上的场景时,全场观众像炸了锅,爆发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要说马老的嗓音先天条件并不算好,他初学曲剧的启蒙老师马文才曾说他是“越白嗓”。为了练出好嗓子,他四处投师,虚心求教。多少个烈日酷暑,多少个风雪月夜,他对着村头的井水喊,对着冰冷的河水练,有时掂个水罐对着喊,终于练出了一副宽厚洪亮、独具特色的好嗓音。渑池籍著名剧作家李学庭老师曾评价马老说:“他的唱腔浑厚结实、气足韵深,如古寺钟磬、老林松涛,刚健结实、流畅舒展。”尤其是马老那炉火纯青的吐字功力,唱由字生、字正腔圆;声由情带,声情并茂,成就了他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高亢低回、别具一格的唱腔艺术,令观众赏心悦目、耳熟能详,从而流播中原大地,几乎妇孺皆能吟唱。
马派艺术首先体现在他的老生唱腔上。他依据洛阳小调曲子的音乐特色,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充分发挥其高音坚实、中音洪亮、低音稳重的特点。他以大本嗓为主,充分利用头腔共鸣,摸索出了“脑后摘筋”和“高音轻过”的巧妙唱法。他的大本腔音区刚健挺拔,尤其是他练出了二本腔几个颇富光彩的乐音。此外,他常常在中音区采取以说带唱的技巧,把每个字都清晰地交代给观众。马老的吐字功力扎实,唇齿交代清楚。在长期的苦练和实践中,形成了马派温润苍劲、厚重简约的演唱风格,在曲剧老生行当中独树一帜。马派艺术体现在表演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人物的内在情感,将戏曲程式和技巧恰如其分地融进人物的情感之中,注重细节,生动传神而从不哗众取宠。他善于广收并蓄,博采众长,大胆借鉴兄弟剧种的优秀表演技法。尤其“三绝”功夫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曲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在马老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豫西曲剧老生唱腔浑厚、纯净、明亮,表演大气、细腻、洒脱的马派艺术体系。
马老的精湛演技,受到了全国戏剧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1982年12月,马骐带《寇准背靴》进京演出,郭汉城、张庚、吴光祖、李万春、新凤霞、刘厚生、赵起扬、李超、俞琳、赵寻等百余名国家级专家学者和领导观看了演出。中国剧协、北京剧协、北京市文化局联合召开了座谈会。《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戏剧电影报》等多家媒体撰文盛赞马骐为“活寇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称赞马骐为“少有的须生”。 “在一百多年的曲剧发展史上,马老的须生表演,无疑是其中一座高峰。”渑池籍著名剧作家李学庭老师如是说。
马骐老师从艺八十余载,曾先后在传统剧《寇准背靴》中饰演寇准、《九龄救主》中饰演张九龄、《赵氏孤儿》中饰演程婴、《孙安东本》中饰演孙安、《宋世杰告状》中饰演宋世杰、《血染玉璧书》中饰演侯霸、《潘杨讼》中饰演杨继业、《跑汴京》中饰演杨世英、《将相和》中饰演蔺相如、《十五贯》中饰演况钟、《洛阳令》饰演董宣;还在现代戏《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平原作战》中饰演赵永刚,《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常宝爹、《沙家浜》中饰演胡传魁、《枫树湾》中饰演赵海山、《白毛女》中饰演杨白劳、《收租院》中饰演瞎老爹、《柜台内外》中饰演郑大伯等等,马骐老师先后在150余部剧中担任主角,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曲剧马派须生艺术。马骐老师所演绎的一系列人物或忠心赤诚,或大义清廉,或风趣幽默,或淳朴智慧,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动地诠释了剧中人物性格和可贵的民族精神气节,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从马老的每一部戏中,都能寻找到让人热血沸腾、心灵震撼的力量。马骐老师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这片曲剧沃土上,苦练技艺,躬耕不辍,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仍坚持每天早晨练嗓、练功。而且,只要观众喜爱,即便是地摊广场、露天土台,他都有求必应,一丝不苟。艺到深处见真情,演尽百戏悟人生。马骐先生用毕生的心血谱写了一部大写的人生交响。
三、马派光耀后来人
“戏比天大”。马老师从艺数十年,不但艺品精湛,而且艺德高尚。他把演好戏、做好人,作为自己的终生信条,心系观众,德艺双馨。他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从尊重观众出发,与观众心心相印,在给群众送去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把艺术家的热情和大爱,深深地留在广大观众心中。1963年夏天,渑池曲剧团应邀到新安县演出,首场是马老主演的《杜鹃山》。演出即将开始时,他突然接到家中急电:“女儿病危,接电速回。”人命关天,曲剧团班子当即研究决定换戏,在征求马老意见时,他坚决地说:“这么多观众等着看戏,决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不能换戏,我演完再走。”说罢,依然登上舞台,他全心投入演完了《杜鹃山》后连夜赶回,女儿已不幸夭折。当观众和同事们听说此事后,无不为之感动得落泪。一位曾经和马老一起共事老艺术家说:马骐是个追求艺术的苦行僧。马派艺术之所以能誉满梨园,不仅在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可贵人品和艺德。我们学习传承马派艺术,不但要学习研究马派艺术体系的精彩艺品,更要学习马老德艺双馨的人品;我们学习马老对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作风,更要学习他不断进取、勇于攀登的精神。
作为一个造诣颇深的曲剧表演艺术家,马骐老师不但自己善于学习总结、勇于突破革新,而且,他为曲剧事业的传承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的马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生、带徒弟上。凡是愿意跟他学戏的,他热情接受,倾心教导。马老说:“我希望多教一些有艺德、又勤奋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进步,曲剧的未来只有不断涌现新生力量才有希望。”他对自己的技艺从不保守,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后人。他就像一座丰富的宝库,向所有爱好曲剧艺术的人敞开大门。不同条件、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子,只要你虚心学习,都能从马老那里学到自己渴望的技艺。多年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先后培养出了李润杰、李继东、郑庆恩、李亚军、靳三合、师东辉等数十名弟子,个个尽显芳华,可谓桃李满天下。
马老创马派,传承有后人。82岁的原渑池曲剧团老团长李润杰,是马骐老师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他和马老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马骐看他是个好苗子,有意重点培养。1960年10月,渑池曲剧团在洛阳红星剧院演出,马骐老师正式收李润杰为徒。马老每次上台演出,都要让他认真观摩,并要求他把每个身段、每段唱腔、每个眼神、每个步法,不仅要铭刻于心,更要贯通于身。在马老的精心培养下,李润杰的演唱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李润杰在本团原创大型历史剧《齐桓公之死》中饰演“管仲”,因其唱腔表演与马老酷似,被观众误以为是马骐饰演。我省一位戏曲评论家称他是“活寇准”带出来的“活管仲”。作为马骐老师一手带出的首位入室弟子,李润杰不但是渑池县曲剧团的领导,更是团里的台柱子。由他主演的《寇准背靴》《手枪外传》《大鼓春秋》等剧,在省、市历届赛事中多次获奖,后被吸收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如今,当你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涧河公园,当你漫步在鸟语花香的韶园小道,当你游览在山清水秀的韶山景区,当你驱车到美丽乡村的文化大院,到处都能欣赏到渑池曲剧的魅力,到处都能领略到马派艺术的风采。2019年,渑池县被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命名为“曲剧之乡”。马老的《寇准背靴》《赵氏孤儿》《九龄救主》《孙安东本》等名剧,至今仍为渑池曲剧团的传承保留剧目。正如现任渑池曲剧团团长刘建方所说:“渑池,不仅是七千年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曲剧马派艺术的发祥地;《寇准背靴》不仅是河南曲剧的金字招牌,更是渑池曲剧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渑池县曲剧团在曲剧马老精神的鼓舞下,马派曲剧艺术在这里大放异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该团先后创演了《手枪外传》《大鼓春秋》《齐桓公之死》《白云深处》《大山的女儿》《渑池会》《曹端还乡》《大山的儿子》等十余部原创剧目在省市历届戏剧赛事中屡获殊荣,有两部现代剧应邀进京演出,获得好评。
看今朝,曲剧马派艺术之树,枝繁叶茂,扎根在中原大地;曲剧马派艺术之花,璀璨靓丽,绽放在华夏梨园。马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诸多剧目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依然鲜活在戏剧舞台上;他那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依然在中原大地广泛传唱;他倾毕生心血开创的“曲剧马派”艺术,依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曲剧艺术后人。艺不惊人死不休,马骐先生饱蘸八十春秋之粉墨,书写了一部跨世纪的舞台传奇,马骐艺术之树长青!
作者简介:
贺晓鹏,渑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衡声晨,渑池县曲剧团“作曲”“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