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锦绣梅戏”路灯如何展现黄梅韵味?一盏路灯怎样演绎戏曲魅力?

更新时间:2025-09-23 11:28  浏览量:2

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如何借灯光艺术唤醒景区与城市的文化活力,是众多项目的核心探索方向。广东巴菲照明为湖北黄冈打造的“锦绣梅戏”黄梅戏主题路灯,以灯光为媒介、以黄梅戏文化为内核,在景区里绘制出兼具实用与艺术感的光影图景,让戏曲文化与夜间景观深度交融。

一、“锦绣梅戏”:从文化到灯光的创作之路 为了将黄梅戏的韵味精准植入路灯,广东巴菲照明设计部团队从黄梅戏服饰、脸谱、传统宫灯里提取灵感。团队手绘超30稿设计方案,反复打磨十余次,历经文化元素萃取、灯光效果模拟、实物小样测试等环节,才最终敲定“锦绣梅戏”的外观与灯光系统。 路灯整体围绕黄梅戏文化展开:灯柱上的黄梅戏人物雕刻,服饰纹理细腻、头饰华美;灯头借鉴古代锦绣宫灯造型,方正灯体搭配飞檐灯顶,既存传统宫灯典雅,又适配现代景区需求。

二、灯光细节:拆解“锦绣梅戏”的光影魅力

(一)灯头灯光:暖光晕染,复刻宫灯古韵 “锦绣梅戏”的灯头采用双层透光结构,内层是柔光漫射的亚克力材质,外层为带传统格纹的金属框架。当灯光亮起,暖黄色光线从内层缓缓透出,透过外层格纹形成韵律感十足的光影,宛如古代宫灯在夜色中散发的柔和却有穿透力的光晕。 为贴合黄梅戏的温婉气质,团队反复测试光源,最终选用色温5000K的LED暖光模组——既不会因冷白破坏传统氛围,也不会因色温过低显得沉闷。夜晚,两盏灯头同时亮起,暖光如轻纱笼罩周边,与景区古建筑灯光呼应,营造出“穿越旧时戏园”的沉浸感。

(二)灯柱光影:雕刻与光的对话,让戏曲元素“活”起来 灯柱上的黄梅戏人物雕刻,不只是装饰,更是灯光的“互动伙伴”。团队在雕刻工艺与灯光布局上巧思设计:雕刻凸起处用哑光金属漆,凹陷纹理处暗藏细微反光涂层。 当灯柱顶部与底部的隐藏线性灯开启,光线顺着灯柱流淌时,哑光部分柔和反射光线,反光涂层的纹理处则形成明亮光斑,让黄梅戏人物的神态、服饰花纹在光影中愈发立体。白天,雕刻是静态文化符号;夜晚,灯光赋予其“生命感”,仿佛戏中人物即将“走”下灯柱。

(三)整体灯光系统:昼夜切换,赋能全时段活力 “锦绣梅戏”的灯光系统并非简单“开/关”,而是具备智能昼夜场景模式: 白天:路灯造型与文化雕刻本身就是景区风景,黑色灯柱、仿古灯头与黄冈景区的古建筑、绿树和谐相融,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符号载体。 傍晚:天色渐暗时,灯光自动进入“渐亮”模式——灯头暖光从微弱到明亮,像戏曲开场前幕布缓缓拉开;灯柱线性灯同步亮起,先勾勒灯柱轮廓,再逐步清晰雕刻细节。深夜:景区人流减少,灯光切换为“节能柔光”模式,灯头亮度适度降低,保留基础照明的同时,暖光更显静谧,灯柱雕刻光影也变得柔和朦胧,既节能又守护夜晚清幽。

三、光影赋能:黄梅戏与景区活力的双向奔赴 “锦绣梅戏”的灯光设计,不止是照亮夜晚,更是让黄梅戏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游客。暖光笼罩的灯头,像微型“戏园灯笼”,引导游客关注文化景观;灯柱上被灯光激活的黄梅戏人物,成了流动的文化符号,让游客在行走间感受戏曲魅力。 当游客在夜色中被“锦绣梅戏”的暖光吸引,驻足欣赏灯柱雕刻时,灯光便完成了“激活活力”的使命——让静态景区有了动态文化表达,让夜间景区从“昏暗背景板”变成充满温度与艺术感的沉浸式场景。

广东巴菲照明通过“锦绣梅戏”路灯工程,为湖北黄冈景区提供的不仅是照明设施,更是一套“文化光影解决方案”。从文化挖掘到灯光雕琢,再到场景智能切换,每处设计都旨在让灯光成为文化信使,让景区在光影中持续焕发活力,让游客于夜晚也能与黄梅戏文化温暖相逢。

广东巴菲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东升路7号高新创智城二期22栋厂房

电话:181-0750-5566

181-0750-2266

181-0750-2001

邮箱:2756295705@qq.com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