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谈黄梅戏起源
更新时间:2025-09-23 04:04 浏览量:1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作为国内顶级的戏曲理论家,对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王馗会长并不简单地认同“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种单一的地域起源说,而是从一个更宏大、更动态的文化视角来解读。
一、对传统“地名说”的深化与辨析
传统的说法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王馗会长并未完全否定这一点,而是做了更精深的辨析:
1. 肯定源头,但强调流变:他承认黄梅采茶调是黄梅戏重要的音乐和表演形式的源头之一。清代,鄂东皖西一带流行的“黄梅调”、“采茶歌”随着移民和商贸活动传入安徽安庆地区。
2. “起源地”不等于“形成地”:他明确指出,安庆地区(尤其是怀宁县、安庆市区)才是黄梅戏作为一个成熟剧种的“形成地”和“发祥地”。湖北黄梅县的民间艺术是“种子”,但这颗种子是在安徽安庆这片更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二、强调“文化飞地”与移民的关键作用
这是王馗会长观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特别强调了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对黄梅戏形成的影响。
1、移民文化,大量来自江西、湖北的移民进入安庆地区,他们不仅带来了原居地的戏曲元素(如青阳腔、江西采茶戏),也带来了新的审美需求和社区文化。黄梅戏正是在这种移民聚居的“文化飞地”中,为了满足移民群体的精神需求而孕育发展的。
2、开放性融合,黄梅戏在形成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开放性。它不仅仅吸收了黄梅采茶调,还广泛融合了安庆当地的民歌(如山歌、秧歌)、说唱艺术(如罗汉桩)、民间舞蹈(如花灯),以及更古老的戏曲声腔(如青阳腔、徽调) 的营养。因此,黄梅戏的“血统”是多元的。
三、突出“乡土性”与“草根性”
王馗会长反复强调,黄梅戏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草根”色彩和乡土气息。
1、农民的艺术,早期黄梅戏的表演者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农闲时节演出,观众也是广大农民。它的剧目多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家庭伦理(如《天仙配》、《女驸马》的核心诉求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活。
2、适应性发展: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性,使得黄梅戏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不断适应新的观众和市场。从乡村草台到城市茶馆,再到现代化剧场,黄梅戏完成了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的华丽转身,但其艺术内核中的“人民性”始终未变。
四、总结王馗会长的核心论点
综合来看,王馗会长关于黄梅戏起源的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多元融合说,黄梅戏并非单一源头,而是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带的特定历史文化区域内,由多种民间艺术(黄梅采茶调、安庆民歌、青阳腔等)经过长期交融而形成的。
2、安庆中心说,安庆地区是黄梅戏艺术形态定型、成熟并走向繁荣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方言、文化生态和观众基础,决定了黄梅戏的基本风貌。
3、移民动力说,明清移民潮是推动艺术形式传播与再创造的关键社会动力,造就了黄梅戏开放、包容的基因。
4、人民主体说,黄梅戏是为人民创造、由人民传承、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其强大的生命力正源于此。
五、对当下的皖鄂地区民众的启示
王馗会长的研究不仅厘清了历史,更对黄梅戏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他提醒我们,黄梅戏要持续发展,必须守住其 “乡土根脉” 和 “人民性” 的灵魂,同时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创新中传承,这样才能永葆艺术活力。
因此,当谈到“王馗谈黄梅戏起源”时,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答案,而是一个关于文化如何流动、融合与再生的深刻而动态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