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戏剧经验,他说舞剧爆火背后的秘密
更新时间:2025-09-19 10:57 浏览量:2
2025年,舞剧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好”与“坏”并存。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编剧陈建忠,用30年的戏剧经验总结道:现在是舞剧发展的“好时候”,也是“坏时候”。
怎么说是“好时候”?从《只此青绿》到《杜甫》,再到《舞蹈风暴》这样的节目,舞剧从曾经的冷门,一跃成为流量担当。
十几年前,舞剧得靠“组织观众”才能填满剧场,而现在,年轻观众不仅自发买票,还会因为喜欢的演员阵容(卡司)疯狂尖叫。
比如,阿云嘎参演的《基督山伯爵》,每唱一句台词,台下粉丝就跟着尖叫一句。
但问题也来了。陈建忠直言,舞剧的偶像化倾向和视觉消费,让一些作品变得“轻飘飘”。
很多演出只靠特效、情绪煽动,甚至“卖帅”“卖身材”来吸引眼球。
他感叹:“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和力气的。
如果偷懒,只会越来越糟糕。”
更严重的问题,是同质化。
陈建忠提到,现在很多舞剧在形式上“撞车”,甚至被称作是对《杜甫》中《丽人行》段落的“复制粘贴”。
这种“流水线”创作,不仅浪费资源,还让舞剧的思想深度逐渐丧失。
陈建忠的创作方法,是从“微观视角”去观察人和事。
他认为,一个好作品,不是简单地塑造高大全的英雄,而是把人物“降下来”,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比如,他的代表作《丑角爸爸》,讲的是戏曲传承,但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把那些喜怒哀乐真实地呈现出来。
这种创作方式,来自于他多年的积累。
刚毕业时,他曾住在河北梆子剧团的宿舍,天天和演员、艺术家们聊天,观察他们的生活。
他还提到另一部作品《王牌》,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女性,阴差阳错被卷入历史洪流。
陈建忠说,他写这个角色时,是带着对生命的“心疼”去写的——这是微观历史的力量,它让历史看起来更加真实,也更能打动人。
舞剧的流行,是时代发展和积累的结果。
但偶像化和同质化的现象,也提醒我们,艺术需要更真诚、更扎实的创作。
年轻观众的审美,不是“不在线”,而是需要更用心的作品去打动。
对于陈建忠来说,敏感和漂泊,是创作的底色。
他仍在期待,有更多时间去写那些“最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