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马冈冯氏:梨园世家的光影传奇

更新时间:2025-09-19 00:59  浏览量:1

提及冯淬帆,观众脑海中浮现的多是《五福星》系列里幽默诙谐的“犀牛皮”,或是香港喜剧电影中那张辨识度极高的面孔。

但鲜少有人知晓,这位纵横银幕数十年的“笑匠”,血脉里深植着佛山顺德马冈的粤剧基因——他的父母冯镜华、吴慧侬,皆是近代粤剧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梨园名家,而他自己,也在阔别家乡四十余年后,以一场粤剧表演,完成了与家族艺术根脉的深情对话。

从马冈到南洋,父母的粤剧江湖

冯淬帆原名冯兆觐,1945年出生,幼年便随父母迁居香港。他的粤剧世家印记,首先“刻”在父亲冯镜华的艺术人生里。作为粤剧界公认的“硬桥硬马”老生,冯镜华的从艺之路,本身就是近代粤剧海外迁徙史的缩影。

早在1921年,年轻的冯镜华便循着前辈艺人的足迹,远赴新加坡学戏。这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粤剧流亡史:19世纪中叶,清政府因粤剧“煽动民情”而下令禁演,大批粤剧艺人被迫南渡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1857年,梨园堂(后更名为八和会馆)在新加坡成立,成为粤剧艺人抱团取暖的“梨园之家”——正是这个承载着粤剧人坚守的组织,为冯镜华搭建了学艺与谋生的最初平台。

出生在顺德马冈的粤剧名家冯镜华。图片来源网络

在新加坡的戏曲土壤中,冯镜华的艺术造诣快速成长。20世纪30年代初,他加入知名的国风剧团,与粤剧大师马师曾、桂名扬同台合作,出演《肠断萧郎一纸书》《天网》等经典剧目,其老生唱腔的苍劲与做功的细腻,在当时便已崭露头角。1936年,国难当头之际,他更在上海牵头组织“振南天男女剧团”,以粤剧为载体开展救亡宣传,直至1937年6月剧团因局势动荡散班,这段经历也成为他艺术生涯中“以戏报国”的深刻注脚。

新中国成立后,冯镜华的艺术重心重回内地。1950年,他加入东方红粤剧团,参演《岳飞与牛皋》等剧目,以戏曲形式配合土改宣传;1957年他进入广东粤剧团,担纲《陈宫骂曹》《醉倒骑驴》等剧目的主角,其表演以“形神兼备”著称——演陈宫时,一个甩袖、一声怒喝,将忠臣的悲愤刻画得入木三分;演醉汉时,步态摇晃却身段不乱,尽显老生行当的功底。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创造性地将佛曲融入粤剧唱腔,形成独树一帜的“梵音鉴”风格,那股空灵悠远的韵味,至今仍影响着粤剧老生的唱腔设计。

而冯淬帆的母亲吴慧侬,同样是粤剧舞台上的“台柱级”人物。作为当年红极一时的粤剧名伶,她与冯镜华因戏结缘,两人曾多次搭档出演《帝女花》《紫钗记》等经典剧目,一个老生苍劲,一个花旦婉转,在粤剧圈传为一段佳话。吴慧侬的唱腔甜润婉转,做功细腻灵动,尤其擅长演绎深闺女子的柔情与坚韧。她与冯镜华的合作,既是艺术上的珠联璧合,也是粤剧世家血脉传承的起点。

从梨园世家到银幕笑匠,一场因生活而起的“转向”

尽管生于粤剧世家,冯淬帆的成长却并未与戏曲舞台自然衔接。他的童年,恰好撞上家庭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彼时,粤剧行业受时代变迁冲击,演出市场萎缩,为维持生计,父亲冯镜华不得不长期在外奔波演出,一年到头难得回一次家。

顺德马冈村史馆之村名人中,介绍到冯淬帆。

“父亲的身影总是在戏台上,在家里却很模糊。”冯淬帆曾在早年采访中隐晦提及童年:母亲吴慧侬虽常伴左右,却也因剧团排练、演出忙碌,难以给予他足够的陪伴。经济的拮据与亲情的疏离,让他从小便学会了独立,也让他对“戏曲人”的生活有了复杂的认知——既敬佩父母对艺术的坚守,也深知其中的辛酸与不易。

青年时期,冯淬帆曾参与过粤剧演出,也出演过话剧。成年后,他没有循着父母的足迹走进粤剧团,而是投身影视行业。从早期的电视剧配角到后来的喜剧主角,冯淬帆以其独特的“冷面笑匠”风格站稳脚跟,塑造了数十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鲜少有人知道,他在影视剧中的台词功底、肢体表现力,早已在童年的耳濡目染中埋下伏笔——那些跟着父母在后台听戏、看他们排练的日子,不知不觉间成了他最早的“表演启蒙”。

故土重逢:四十年归乡路,一场粤剧里的“自我对话”

如今的冯淬帆已在台湾定居,银幕上的身影渐渐淡出,但他与马冈、与粤剧的联结,从未真正中断。这段联结的高光时刻,发生在1991年的夏天——那是他阔别家乡四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到马冈省亲。

“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老老少少都挤到村口等他。”马冈村村委老书记冯添业至今仍记得清晰,1991年7月29日,冯淬帆带着对故土的牵挂回到马冈,乡音未改,笑容依旧。而让所有乡亲意外又感动的是,7月30日晚(农历六月十九),在马西村观音庙前临时搭起的戏台上,冯淬帆竟换上了戏服,登台表演了粤剧《梦断香销四十年之再进沈园》。

1991年,冯淬帆回乡登台表演粤剧《梦断香销四十年之再进沈园》,在马西村观音庙前戏台演出。

那晚的月光格外明亮,戏台前挤满了乡亲。冯淬帆扮演的年老陆游,身着素色长袍,缓步走上戏台,一开口便是那句“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专业的乐队伴奏,只有一把二胡、一面锣鼓,却足以让全场安静下来。

他的身段有形有款,抬手投足间尽是老生的沉稳;吐音斩钉截铁,不事雕饰却韵味深美,尤其是唱到“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时,声音里带着难以言喻的沧桑,眼神望向台下的乡亲,仿佛在与四十年前的自己、与父母的梨园岁月隔空对话。

“他演的哪里是陆游,分明是在唱自己的心事。”冯添业回忆,那天的冯淬帆,演到动情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眼神里的缠绵悱恻,是对乡情的眷恋;唱到“此身行作稽山土,独吊遗踪一泫然”时,又陡然变得慷慨激昂,像是在诉说对家族艺术的敬畏。

台下的乡亲们跟着哼唱,有的老人红了眼眶——他们或许不懂影视圈的“冯淬帆”,却看懂了戏台上这个“陆游”眼里的真诚,看懂了一个马冈游子对故土、对家族艺术的深情。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