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卅:现代舞美要“打破”而非“堆砌”
更新时间:2025-09-18 09:42 浏览量:1
在当代舞台艺术的革新浪潮中,舞台美术正经历着从“背景板”到叙事核心的深刻转型。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金卅深耕舞台美术设计领域二十余年,其创作足迹横跨戏曲舞台、文旅项目、大型演出等领域,始终致力于探索视觉语言与戏剧叙事的深度融合。日前,金卅接受光明网专访,分享了关于空间叙事、东方美学实践及行业发展的独到见解,揭示了舞台美术设计在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维度下的创新路径。
空间叙事:四维场域的设计哲学
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空间”这一概念已突破了传统物理边界的限制。金卅认为,现代舞台美术的本质是四维空间的场域设计。它不再仅是视觉元素的堆砌,更是情绪与叙事的载体。戏剧的时空流动性赋予舞台美术独特的叙事逻辑,使其能够服务于舞台艺术、文旅项目甚至游戏场景等多元形态。
“舞台美术设计的核心逻辑是‘视觉叙事’,这要求统筹灯、服、道、效、化等全要素,来共同完成空间、色彩和视觉体系的构建。”文本与视觉需在主题框架下深度融合。金卅强调,文本与视觉的融合方式因项目类型而异。在戏剧、文艺演出中,文学组与视觉组往往平行推进,最终通过碰撞实现统一;而在文旅项目中,视觉设计甚至可能先行于文本——通过空间构建与光影效果触发情感共鸣。例如,某些夜游、光影秀等项目,无需复杂剧情,仅凭视觉符号便能引发观众的心理共振。
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担任晚会创意策划及舞美总设计的金卅,带领团队成员,面对在仅13米进深的舞台上容纳700余名演员的艰巨挑战。通过搭建U型可拆卸平台和精密的演员调度系统,他们最终成功破解空间难题,实现了空间利用效率与叙事张力的平衡。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技术手段对空间局限的突破,更凸显了舞台美术作为“情绪容器”的核心价值——通过合理拆解与重组,让观众在有限空间内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可能,正是舞台设计的魅力所在。”金卅如是说。
技术创新正在为艺术表达开辟新的维度。数字化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的应用,推动舞台美术从静态布景转向动态叙事。金卅指出,现代舞美设计更注重“打破”而非“堆砌”——通过空间重组、视觉隐喻与表演关系的重构,以简约手段传递深刻内涵。这种理念在戏曲创作中尤为典型,如戏曲中“一桌二椅”的运用,通过象征性与假定性,赋予舞台诗意留白,让观众在想象中完成审美体验。
东方美学:当代表达的实践思辨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金卅提出了“减法美学”的创作理念。他批判当下舞台存在的“戏不够,道具凑”的浮夸倾向,强调体量控制与节奏把握的重要性。“这种美学观念在戏曲创作中至关重要,‘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把握恰到好处,更能实现表演本体的回归。”
“舞台美术设计要找到一个‘视觉的种子’”。他主张在复杂演出中提炼核心视觉符号,通过空间构建与细节调整强化叙事一致性。例如,在多篇章演出中,每个表演单元都需要明确视觉焦点,避免视觉混乱。《正义必胜》中的《永远的番号》篇章,正是通过灯光、装置与演员调度的协同,实现了历史场景的意象化重构与情感的精准传递。
面对行业生态的快速变革,金卅呼吁理性回归。他批评过度依赖技术堆砌的现象,指出技术应为艺术服务而非主导创作,“新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戏曲学院的课程设置兼顾传统戏曲与现代文旅需求,通过黑匣子剧场、行进式演出等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应对多样化舞台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既延续了戏曲美学的文脉,又为新时代舞台创作储备了复合型人才。
从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到人民大会堂的极限创作,金卅的实践与思考勾勒出中国舞台美术的转型之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拓展叙事边界,以美学克制实现情感共鸣。正如他所言:“舞台美术的终极目标,是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故事与情感。”(光明网记者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