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记忆,方浜中路593 号梨园公所旧址
更新时间:2025-09-17 11:59 浏览量:1
1905年上海名伶夏月恒、夏月珊、潘月樵等人组织上海伶界联合会,并筹资将方浜中路593号一座旧庙改建为梨园公所。为四合院式平房,有前后厅、东西厢房。大厅供唐明皇塑像。逢农历初一、十五,伶人前来进香。公所从伶人包银抽取千分之五及各戏班会串戏收入中筹措经费。1904年,公所集资在大厅后建造二层楼房,创办榛苓小学,伶人子弟免费入学。辛亥革命中,潘月樵等人在公所策划武装起义,并组织伶界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公所房后几经改建作他用。(来自《上海地方志》,略有改动)
榛苓小学专收艺人子弟免费入学习艺。如有“江南活包公”之誉的李如春,上海新华京剧团团长李瑞来、京剧导演吕君樵、评弹大师周云瑞、演员朱文虎等曾就读于此校。 1912年榛苓小学校长为小说家、报人孙玉声。
抗日战争期间,校舍改为收容京剧艺人的“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复校,后由京剧公会将学校收回自办,俞振飞、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都在此留下过足迹。不少学员后来成为蜚声艺坛的著名演员。1956 年,学校改公立,定名为“榛苓小学”,1958年为“方浜中路第二小学”,后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
后来经重修后对外开放。不久,又奇怪的成为慈修庵的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