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戏曲:多元文化孕育傣剧百年风华
更新时间:2025-09-17 10:52 浏览量:1
中新社云南德宏9月17日电
中新社记者 缪超
华灯初上,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傣族古镇,一场奇特的戏剧歌舞快闪上演:傣王在王后、大臣、将军簇拥下登场,孙悟空、孔雀公主、大象紧跟其后。
这位从傣族戏剧中走出的“傣王”,妆造怪诞不经:金塔王冠、菱角披肩系傣族传统,红脸美髯似京剧关公。
傣族男子历来不蓄胡须。“傣王”妆造何以如此?或可从地理经纬中寻得答案。
傣剧发源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连通中国腹地,南接东南亚,向西可通南亚。傣剧在多元文化交融中诞生和发展。
5月21日,德宏瑞丽一个乡村傣剧博物馆内收藏的剧本。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主任们从高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约二百年前,中原京剧、皮影戏传入德宏盈江,逐渐影响傣族“转转唱”这一演绎歌舞佛经的古老艺术,从而奠定早期傣剧雏形。
在德宏瑞丽一个乡村傣剧博物馆,百年前戏服和剧本,便是历史的回声。馆藏皇帝龙袍、将军衣甲、文臣官帽等男角服饰以及刀枪棍棒,有京剧、滇剧风格。对比鲜明的是女角戏服——傣族特有紧身短衫和筒裙,彰显热带地区审美。
镇馆之宝为老剧本《汉光武》《千瓣莲花》,前者代表移译自京剧、滇剧之剧目,后者是傣族叙事长诗、民间神话剧目代表,此外还有源自印度史诗的《南西拉》。三出戏,三种文化,同登一个舞台。
“傣剧兴起于上层社会,慢慢流行于民间,最盛时德宏每个傣寨都有戏班。”们从高说,凡遇婚典、开门节、春节,各傣寨戏班敲响铓、锣、钹,男女老幼闻声聚拢,演员绘红白黑脸谱登场,愚贤忠奸当场辨认。
因傣剧在德宏民间备受热捧,1960年在云南省各文化部门支持下成立德宏州傣剧团(后更名为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这一民族戏剧的发展由此走向正规化。
20世纪90年代初,德宏州傣剧团从民间选拔一批可造之才,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们从高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北京四年时间里,系统学习中国戏剧的“唱、念、做、打”。
早年,傣剧表演动作简单,演员退三步听提词,上三步唱台词,观众以听戏为主。“演员听错提词,闹出不少笑话。”们从高等人学成归来后,变提词为记词,为傣剧增加了视觉冲击。
“有些开场戏,我们翻飞腾跃、耍花枪,一口气连翻二三十筋斗。”们从高说。在“科班生”演员努力下,傣剧走向中国各地展演,赴东南亚、欧洲演出,好评如潮。
演员们回忆,缅甸观众尤其爱看傣剧。德宏与缅甸北部接壤,傣剧与缅戏均受南传佛教影响,服饰、动作有颇多相似之处。一次,们从高一行到缅甸木姐演出,在山坡搭起的露天舞台,吸引上万缅甸民众围观。原计划4天的演出,最后连演10天。“台下有人说,这个剧团不得了,有人会飞!”
近年来,现代娱乐冲击下,传统戏曲生存空间日益缩减。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积极创新,正寻求市场经济的认可。
5月22日,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演员们参与《记忆·德宏》专场演出前的快闪表演。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德宏是知名边境特色旅游目的地,专业傣剧演员们加入今年3月恢复的《记忆·德宏》专场演出,在全息投影等技术赋能下,收效良好。据票务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演出门票日销售率达85%。预计今年接待量可突破15万人次,带动周边文旅消费增长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