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著名戏曲评论家马紫晨谈《洛阳桥》《叶含嫣》和《梵王宫》

更新时间:2025-09-16 23:39  浏览量:1

《洛阳桥》,别名《梵王官》《花云射雕》;或把女主角耶律姑娘姓氏汉化,呼之为《叶含嫣》。

事见明无名氏《洛阳桥》宝卷及清李玉《洛阳桥》传奇。

本剧为梆子腔花旦、武生重头戏。

“辛亥”前后男旦尤重跷工表演。河南籍蒲剧名艺人王存才生前曾以此剧《挂画》一折誉满晋、陕、豫数省。

民谚有云:“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

足见观众对其演技评价之高。

女伶登台后,闻名遐迩的“豫剧皇后”陈素真复以其创造的“甩辫”“穿衣”和手绢儿、扇子等表演绝活再一次把此剧《梳妆》一折推向高潮,于是新的民谚又有“看看狗妞甩大辫儿,强似肚子吃饱饭儿。”

自此,“甩大辫”一词几乎取代了原来的几个剧名。

豫剧皇后陈素真

到1982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家一级演员曾广兰主演的豫剧《洛阳桥》戏曲艺术片,更把此剧推向了全国。

也就是上述发生在20世纪的这3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吧,才最终奠定了该剧在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地位。

曾广兰主演电影

当然,从豫西著名男旦张庆官说起,诸如徐艳琴、田岫玲、秦兰花、辛玉兰、杨素芳、张兰花、杨凤仙、王敬先、夏瑞珍、安金凤、王曼影、谢爱芳以及陈素真的一批弟子如李素芹、郑秋波、张巧云、郭秀梅、牛淑贤、郭美金等,亦在不同年份分别以此剧在徐州、开封、太原,西安、阳泉、安阳、武汉、郑州、西宁、兰州、蚌埠、邯郸等地叫响,对《洛阳桥》的传播和增光添彩,可以说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本剧的演出本先后曾有5个,即1、王存才时期各种梆子戏均可演出的“乱弹”本;2、1936 年樊粹庭先生的《叶含嫣》改编本;3、1956年河北省豫剧团的演出本;4、1980年陈素真(署名王若瑜)的《梵王宫》改编本;5、1981年筹拍戏曲电影片时的《洛阳桥》加工整理本。

考虑到陈素真女士晚年由于嗓音变化乃不得不加强做工而削减唱念的实际情形,所以这次出版的本子实际是参照其早、中、晚期3个本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调整的,特此附笔声明。

豫剧皇后陈素真

至于本剧的主要唱段曲谱,就更加困难了。

由于陈大姐生前曾执意地认定“死板曲谱会束缚演员的即兴创作”,所以她一直主张乐队随腔伴奏,而不赞成刻印曲谱,终致这份宝贵遗产未能留传下来。

幸好在建国初和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和陈克远、朱永昌等同志曾据其实唱记录过几段,现在就只能依靠录音加以勘误了。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

在此一搜救过程中曾得到老友惠景林、华翰磊及陈大姐的义女、弟子关灵凤和郑秋波、郭美金等的支持和帮助。

想起陈大姐去世,转眼已经8年多了。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尽管在她生前曾经3次遭遇坎坷,被迫辍演,从而中断或至少是挫伤了她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积极性,但广大老观众仍津津乐道她当年的歌喉舞姿。

田汉同志并曾以“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人民要汝添光热,珍重珠喉惜盛年”的诗作激励其意志;曹禺同志也以“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的题词赞扬其品格;

特别在她逝世后,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张文彬同志送的花圈上还以“艺术大师”敬挽,这应是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对她的崇高评价。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