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动态丨盐湖区:机械化、智能化、精细化——“三驾马车”驱动传统梨园智慧蝶变
更新时间:2025-09-10 18:22 浏览量:2
黄土高坡的梯田上,一台红色弥雾机如“机械蝴蝶”般穿梭梨园,两侧数米长的气雾精准笼罩每片叶子与果实;泵房内,果农轻按按钮,水肥便顺着管道渗入土壤深处——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盐湖区上王乡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智慧梨园”的日常。当智慧农业的浪潮席卷田野,薛凤梧和他的合作社凭借机械化、智能化、精细化这“三驾马车”,在传统梨园里种出了高效益、高品质的“科技果”。
机械化是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降本增效的“先手棋”。谈及传统梨园的痛点,该合作社理事长薛凤梧最有感触:“3个人3小时打完3000斤水,工资就得100多块,还常因人工操作不均导致药效打折。”2019年,他自主研发的弥雾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这台形似蝴蝶的机器,凭借“风到药到”的核心原理,精准调控风力与流量,让药液经两次风化形成雾状,静止时喷程可达20米以上,行进中也能覆盖10米范围。14个喷头协同作业,不仅可将水罐容量提升至1500公斤,更可实现单人操作——“雇一个工人打两罐药,24块钱工资就够了,喷药均衡还省药。”如今,这台弥雾机已成智慧梨园的“主力军”,用技术力量将果农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智能化则是合作社提质增效的“关键招”。在丘陵梯田推行水肥一体化,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薛凤梧用一套智能系统和“十二字诀”破解了这一难题。走进合作社的泵房,施肥桶、智能操控机整齐排列,“按一下按钮,就能控制水肥输送,人不用到地里。”他口中的“智慧操作”,是指对地形与果树需求的精准把握。针对梯田特性,他总结出“清水开道、注入施肥、清水压肥”的实施要诀:先浇清水浸润土壤,再注入肥料,最后用清水将肥料压至地表30公分以下的根系区,让果树通过毛细根“精准吃肥”。这套系统不仅让“人在泵房坐,肥随水入地”成为现实,还能灵活利用时间——“水紧张时晚上浇,下大雨时也能浇”,今年更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丘陵地区智慧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精细化管理是合作社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适时浇水、合理施肥,才能让树势强壮、结出优质果。”薛凤梧的理念,贯穿梨园管理的每个环节。从树冠整形到土壤改良,从分阶段护理到营养平衡调控,精细化的管理让合作社的150亩玉露香梨品质出众——商品率达每亩3000公斤,价格稳定在3元多一斤,每年都被上海、江苏等地的客商提前预订一空。2019年,该合作社产出的玉露香梨更在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竞赛中摘得金奖,让“运城梨”的名号走向高端市场。如今,该合作社已发展成拥有110余户社员、2000余亩标准化果园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农户走上“种好果、卖好价”的增收路。
站在新起点,薛凤梧的目光更长远。他计划建设“丫字型”标准示范园,在树冠整形、水肥管理等领域深入研究,“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做出样板,让更多果农效仿受益”。从一台弥雾机的研发,到一套水肥系统的创新,再到一个产业样板的打造,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证明:智慧农业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落地田间、惠及农户的生产力。
当机械化替代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当智能化实现了“精准供给不浪费”的高效,当精细化孕育出“优质丰产销路广”的成果,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慧梨园”不仅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科技的加持下愈发清晰。这片黄土高坡上的梨园,正以“智慧”为笔,书写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