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来泉州 漫游慢生活 | 梨园一脉续古今——2025年梨园戏国庆演出周预告
更新时间:2025-09-08 11:18 浏览量:2
闽南文化戏剧周
——梨园一脉续古今——
2025年梨园戏国庆演出周
10月1日 19:30
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
《陈三五娘》
(五代传承人共同演绎)
演出时长:180分钟
票价:20/50/80/100/120元
10月2日 19:30
梨园戏《冷山记》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演员(剧目)录制预演
演出时长:120分钟
票价:50/100/150/180/280元
10月3日 19:30
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
《刘智远》折子戏专场
演出时长:130分钟
票价:20/50/80/100/120元
10月4日 19:30
南戏首本 宋元残篇
梨园戏《王魁》
10月5日 19:30
《陈三五娘》精粹读剧
演出时长:90分钟
票价:180元(不对号入座)
10月6日 19:30
梨园戏下南流派传统剧目
《百里奚》
演出时长:140分钟
票价:20/50/80/100/120元
演出时间
2025年10月1日-6日
演出场馆
梨园古典剧院·大剧场(对号入座)
场馆地址
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485号梨园古典剧院
演出单位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演出购票
请点击上方小程序卡片购票
大剧场演出 对号入座
《陈三五娘》精粹读剧不对号入座
演出现场售票时间
演出当日17:00-20:30
电话咨询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2:00
0595-22385103
谢绝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入场
实际演出以现场为准
10月1日 19:30
(五代传承人共同演绎)
第一出 睇 灯
第二出 训 女
第三出 投 荔
第四出 磨 镜
第五出 赏 花
第六出 梳 妆
第七出 留 伞
第八出 绣 鸾
第九出 出 奔
剧情简介
南宋,泉州才子陈三,因送哥嫂往广南赴任,途经潮州,于元宵灯市邂逅佳人黄五娘,两人一见倾心。陈三从广南返回潮州,骑马经过绣楼,五娘抛下荔枝手帕,暗示情意。陈三乔装磨镜师傅,故意打破宝镜,卖身入黄家为奴赔镜,追求五娘。两人几经“梳妆”、“留伞”周折,终于在“绣孤鸾”中互表情意,订下荔镜姻盟。不料,劣绅林大催亲紧迫,两人与婢女益春连夜奔回泉州,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三五娘》是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也是梨园戏最负盛名的招牌经典剧目。
1953年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立,该剧是第一个进行抢救整理的传统戏。
《陈三五娘》剧本文辞典雅,曲调优美,精致细腻,美不胜收,是小梨园“七子班”生旦戏的集大成之代表作。特别是用闽南语泉州腔唱念,保留了源自晋唐宋,非常古老、音韵十分动听的中原“河洛语”,使其不仅是一部“南戏活化石”的好戏,更是一部中国古汉语的“留声机”。
主创人员
剧本口述
蔡尤本
许志仁
艺术总监
曾静萍
剧本整理
林任生
许书纪
张昌汉
音乐整理
吴瑞德
王爱群
传承老师
蔡娅治
许天相
黄雪娥
吴幼清
林赋赋
张贻泉
张纯吉
李 红
黄晓萍
演员表
(名单按演出出场顺序排列)
陈 三:曾毓昆 陈 珞 林诗铭 张纯吉 饰
黄五娘:黄 欣 郑怡萍 杜冰莹
林秋韩 吴婕萍 饰
益春:苏金灵 陈佳怡 郑雅思
许幼娟 赖晓如 饰
李姐:廖淑云 孙萍玉 饰
林 大:何超群 饰
卓二:周心闽 饰
黄九郎:陈志辉 黄东汉 饰
欧 氏:刘婉君 饰
奉 夫:吴俊达 饰
小 七:林东东 饰
乐员表
司 鼓:尤毓彬
击 乐:林晓红 尤梦兰 姚丹红
南 嗳:颜梓榕
笛 子:李志煌
南 琶:李 臻
二 弦:黄渝沨
三 弦:王怡嫣
北 琶:张紫滢
二 胡:吴泳萱 杨志坚
古 筝:王诗棋
中 阮:张凯莉
大 阮:叶志升
中 胡: 陈光尧
大提琴:陈腾宇
舞美人员表
舞台监督:陈焕煌
剧务:白 明
乐务:陈光尧
文宣:谢子丑 苏志强 张鑫媚 舒佳丽
灯光:柯岳海 苏志强 上官富贤 陈星泉
音响:尤耀增 迟独冠
服装:张婉玲 郑佩茹 林小燕
化妆:郭萍萍 郑艳菲 杨小玲
道具:陈焕煌 蔡朝阳
装置:李 伟 舒华来
字幕:黄彩恋
10月2日 19:30
梨园戏《冷山记》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像音像
工程演员(剧目)录制预演
第一出 壮 别
第二出 过犀园
第三出 醉暖阁
第四出 裁 衣
第五出 上冷山
第六出 公主别
剧情简介
南宋初年,朱弁出使金国,被金国兀术大王强招为驸马。洞房之夜,朱弁痛诉家国情仇,与雪花公主“外做夫妻,内做兄妹”。十六年后,朱弁登上冷山,遥望故国。雪花公主见景伤情,求兀术大王释放朱弁归国。
主创人员
编 剧
林任生
王仁杰
导 演
曾静萍
许天相
林赋赋
作 曲
王爱群
杨双智
舞美设计
林志斌
灯光设计
苏兆平
人物造型
设计
董 绘
服装设计
俞 俭
司鼓指导
陈济民
演员表
雪花公主:曾静萍 饰
朱 弁:林苍晓 饰
兀 术:李辉逸 饰
颜 氏:陈美娜 饰
王 氏:黄艳君 饰
可 义:吴俊达 饰
小 番:郭智峰 饰
花 娇:郑雅思 饰
猛 安:陈志辉 饰
女 婢:许幼娟 饰
宋 兵:林诗铭 曾毓昆 傅志勇 郑少龙 饰
金 兵:宋晓佳 黄东汉 何超群 郑舒腾 饰
乐员表
司鼓:尤毓彬
击乐:赵毅晖 林亚炜 尤梦兰 姚丹红
南嗳:叶志升
箫笛:陈光尧
南琶:李 臻
二弦:黄渝沨
三弦:王怡嫣
北琶:张紫滢
二胡:吴泳萱 杨志坚
古筝:王诗棋
中阮:张凯莉
笙:纪少忠
中胡:李志煌
大提:陈腾宇
舞美人员表
舞台监督:林东东
剧务:林东东
乐务:叶志升
宣传:苏志强 舒佳丽 张鑫媚
灯光:苏志强 柯岳海 上官富贤 陈星泉
音响:迟独冠 尤耀增
服装:张婉玲 郑佩茹 林小燕
化妆:郭萍萍 郑艳菲 杨小玲
道具:陈焕煌 蔡朝阳
装置:李 伟 舒华来
字幕:黄彩恋
10月3日 19:30
剧情简介
五代十国年间,刘智远入赘沙淘村,娶妻李三娘。为妻舅李洪信所不容,设酒骗他夜守瓜园,欲借瓜精之手杀害智远。三娘夺槌劝阻,智远不听,执意前往瓜园,战胜瓜精,掘得宝剑兵书,往邠州投军。智远去后,三娘遭受兄嫂虐待,磨房产子,取名咬脐,托付窦公送往邠州给智远抚养。十六年后,咬脐在月下老人的指点下,追赶白兔,于琉璃井边遇见三娘。三娘含泪写书,托咬脐带回邠州寻找智远。咬脐回到邠州,才知井边三娘原来就是自己亲生母亲。父子连夜赶回沙淘村,一家人在磨房中相认团圆。
《刘智远》是宋元四大古南戏剧目“荆、刘、拜、杀”中的《白兔记》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风格古朴独特,表演亦庄亦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该剧采取回归传统的手法,向广大观众再现千百年前古南戏的原始风貌。
——传统折子戏专场——
〈井边会〉五代十国年间,刘智远入赘李家村,娶妻李三娘。智远投军去后,三娘受尽兄嫂虐待,磨房产子,取名咬脐,托付窦老送往邠州抚养。十六年后,经月下老人指引,咬脐出外打猎,追赶白兔,在琉璃井边巧遇三娘。三娘诉出满腹冤苦,写书托付咬脐。
〈逼 父〉刘咬脐打猎归来,将井边妇人书信呈交刘智远。刘智远告知咬脐井边妇人乃其生母,咬脐顿足擂胸,苦苦逼父归家。
〈磨房会〉刘智远与刘咬脐一同回到李家村。刘智远夫妻磨房相会,一家团圆。
主创人员
剧本口述
蔡尤本
初 校
林任生
复 校
苏彦硕
传承老师
许天相
吴明森
林赋赋
纪美玉
黄少强
郑志欣
传承排练
曾静萍
林苍晓
李辉逸
演员表
刘智远:陈志辉 饰
李三娘:黄艳君 饰
咬 脐:廖淑云 饰
小 军:周心闽 何超群 饰
月下老:白 明 饰
乐员表
司鼓:姚丹红
击乐: 尤梦兰 林晓红
南嗳:叶志升
笛子:杨志坚
南琶:李 臻
二弦:黄渝沨
三弦:陈腾宇
二胡:吴泳萱
中胡:陈光尧
舞美人员表
舞台监督:陈星泉
剧务:黄东汉
乐务:陈腾宇
宣传:苏志强 舒佳丽 张鑫媚
灯光:上官富贤 苏志强 柯岳海 陈星泉
音响:迟独冠 尤耀增
服装:张婉玲 郑佩茹 林小燕
化妆:杨小玲 郑艳菲 郭萍萍
道具:陈焕煌 蔡朝阳
装置:李 伟 舒华来
字幕:黄彩恋
10月4日 19:30
第一出 介 绍
第二出 桂英割
第三出 走 路
第四出 上 庙
第五出 捉王魁
第六出 对 理
剧情简介
古代,贫寒书生王魁,荷蒙商女谢桂英真情相助,两人誓不相负。后来,王魁高中状元,升任徐州佥判,竟然负心离弃桂英。桂英一气之下,割喉自尽。阴魂不散,前往海神庙诉冤,伽蓝大王命令小鬼随同桂英前往徐州捉拿王魁魂魄。最后,在伽蓝大王的判断下,王魁还阳,建造贞节牌坊表彰桂英,作为赔偿,以团圆收场。
梨园戏上路流派传统剧目《王魁》,是宋元南戏早期剧目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被誉为“南戏首本,宋元残篇”。
主创人员
口述与传授
何淑敏
音乐整理
吴启仁
排练老师
许天相
童雅莉
演员表
王 魁:蔡仁宗 饰
谢桂英:杜冰莹 饰
小 菊:苏金灵 饰
院 翁:黄东汉 饰
秀 红:傅森森 饰
翠 云:伍鋆娜 饰
伽蓝王:颜昌华 饰
小 鬼:吴俊达 饰
文 判:李学坤 饰
武 判:陈志辉 饰
剑 童:陈佳怡 饰
印 童:郑怡萍 饰
金 蕊:周心闽 饰
乐员表
司鼓:尤梦兰
击乐:尤毓彬 姚丹红
南嗳:叶志升
笛子:陈光尧
南琶:张紫滢
二弦:张凯莉
三弦:陈腾宇
二胡:吴泳萱
舞美人员表
舞台监督:林东东
剧务:吴俊达
乐务:叶志升
宣传:苏志强 舒佳丽 张鑫媚
灯光:陈星泉 柯岳海 苏志强 上官富贤
音响:尤耀增 迟独冠
服装:张婉玲 郑佩茹 林小燕
化妆:郭萍萍 杨小玲 郑艳菲
道具:陈焕煌 蔡朝阳
装置:李 伟 舒华来
字幕:黄彩恋
伴唱:本团演员
10月5日 19:30
《陈三五娘》精粹读剧
剧情简介
此版梨园戏《陈三五娘》是以读剧形式,通过吟、诵词曲来展现剧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以声音能力为依据和主要表现手法来诠释闽南地区的古老爱情佳话。
《陈三五娘》剧本文辞典雅,曲调优美,精致细腻,美不胜收,是小梨园“七子班”生旦戏的集大成之代表作。特别是用闽南语泉州腔唱念,保留了源自晋唐宋,非常古老、音韵十分动听的中原“河洛语”,使其不仅是一部“南戏活化石”的好戏,更是一部中国古汉语的“留声机”。该剧人物角色不多,但是通过字正腔圆的语言塑造,个个性格分明,人人形象生动,富涵古典人物情境的意蕴。梨园戏传统的“文白读”的唱念语法,更是使该剧读来充满了珠圆玉润的音韵美与古色古香的戏曲美,绝对是一场古戏、古音、古乐“三位一体”的美妙读剧之旅!
2024年12月,首演于南京大学文学院11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梨园戏艺术周”。
主创人员
剧本口述
蔡尤本
许志仁
剧本整理
林任生
许书纪
张昌汉
音乐整理
吴瑞德
王爱群
读剧人
曾静萍 林苍晓 张纯吉 李辉逸
乐员表
司鼓、“和声报事”:尤毓彬
击乐:赵毅晖
击乐、唱者:陈琦昌
南嗳、中胡:颜梓榕
笛、箫:李志煌
南琶、唱者:李 臻
三弦:陈腾宇
二弦:张凯莉
二胡:吴泳萱
古筝:王诗棋
舞美人员表
舞台监督:林东东
剧务:林东东
乐务:陈腾宇
宣传:苏志强 张鑫媚 舒佳丽
灯光:苏志强 柯岳海 上官富贤 陈星泉
音响:尤耀增 迟独冠
服装:郑佩茹 张婉玲 林小燕
化妆:郭萍萍 杨小玲 郑艳菲
道具:蔡朝阳 陈焕煌
装置:李 伟 舒华来
字幕:黄彩恋
10月6日 19:30
第一出 烹伏雌
第二出 猜 梦
第三出 坐琴堂
第四出 显圣宿庙
第五出 遣铜甲
第六出 铜甲杀
第七出 考官相认
剧情简介
百里奚,家道清贫,后为高官,背弃发妻崔氏与一双儿女,另与相府千金杨小姐结亲。然一日,杨氏得一梦,梦见崔氏携儿女破衣烂衫千里寻夫,醒后生疑,遂质问百里奚。百里奚巧言辩驳。其后,崔氏入杨府乞怜相认。然百里奚已为高官,坐于琴堂之中,充耳不闻崔氏之哭诉。崔氏哀求无果,反被百里奚狠心逐出。后崔氏母子得神明佑助,得赐宝剑兵书、拜将封诰,敷演一出“考官政”责夫刑杖的好戏。
梨园戏《百里奚》是下南流派传统剧目十八棚头之一。有“淡水奚”与“咸水奚”两种版本。现时的选折为“淡水奚”版本。剧中表现“百里奚”人物与史书中“百里奚”人物记载大相径庭,但它有独特的梨园下南老戏粗犷、喜调侃的风格以及善于刻画人世间的冷暖人情与世态炎凉的特色。
主创人员
剧本口述
许志仁
初 校
林任生
复 校
曾金铮
演出本校正
苏兆平
郭智峰
顾 问
林赋赋
排 练
陈琦昌
郭智峰
唱腔设计
汪照安
音乐整理
汪照安
舞美设计
林志斌
灯光设计
柯岳海
人物造型
设计
郑艳菲
杨小玲
郭萍萍
林赋赋
服装设计
张婉玲
演员表
百里奚:陈琦昌 饰
崔 氏:吴婕萍 饰
百里冬哥:林东东 饰
百里春妹:许幼娟 饰
杨 氏:伍鋆娜 饰
铜 甲:颜昌华 饰
明祝大王:黄东汉 饰
夜 叉:吴俊达 饰
小 军:郭智峰 饰
中军甲:何超群 饰
中军乙:蔡仁宗 饰
听事官:白 明 饰
乐员表
司鼓:尤梦兰 赵毅晖
击乐:林亚炜
南嗳:叶志升
笛子:杨志坚
南琶:张紫滢
二弦:张凯莉
三弦:王怡嫣
二胡:吴泳萱
中胡:陈光尧
古筝:王诗棋
大提:陈腾宇
舞美人员表
舞台监督:陈星泉
剧务:宋晓佳
乐务:赵毅晖 尤梦兰
宣传:苏志强 舒佳丽 张鑫媚
灯光:柯岳海 上官富贤 苏志强 陈星泉
音响:迟独冠 尤耀增
服装:张婉玲 郑佩茹 林小燕
化妆:郑艳菲 郭萍萍 杨小玲
道具:蔡朝阳 陈焕煌
舞台装置:李 伟 舒华来
舞台机械操作:李 伟
字幕:黄彩恋
幕后白:李学坤
幕后曲:本团演员
【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硕果仅存的“天下第一团”。1953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立,七十年薪火传承不辍,“返本”地抢救传承了《陈三五娘》《朱文》《朱买臣》《吕蒙正》等优秀传统剧目;又“开新”地创作了《节妇吟》《董生与李氏》《陈仲子》《皂隶与女贼》《御碑亭》等影响很大的新编经典剧目。
佳作名作迭出,荣誉嘉奖不断。《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百年百部”;《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1年,与《董生与李氏》一起拍摄成为数字电影。2022年,又一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皂隶与女贼》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近年来《吕蒙正》、《朱买臣》、《小闷.大闷》、《朱弁》连续四次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像音像”工程。
传承谱系完整,梨苑芳菲竞秀。相继培养7代15届梨园戏传承人,现有演职员113人,多数享有副高以上职称,涌现出“曹禺戏剧文学奖”剧作家王仁杰,“二度梅”、“文华表演奖”曾静萍等一大批艺术名家。中青年传承人获省级以上金奖(一等奖)达72人次之多,培育起福建省艺术部门最齐备的青年传承人才梯队之一。
闪耀中外舞台,梨花香飘四海。多次参加“环球之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中国戏剧节、世界戏剧节等重要演出。前往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讲座巡演。考察法国、日本等亚欧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特别是2014年《董生与李氏》赴巴黎、里昂、雅典等地进行欧洲巡演,被欧洲艺术名流盛赞为“达到喜马拉雅山脉之巅”的艺术高度。
天涯箫鼓有知音,梨园雅韵长聚首。2009年梨园戏在全国地方剧种中率先开展常态性公益演出,常年开展周末、元宵、五一、国庆等演出季,吸引海内外众多戏迷观众。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南戏展演,荟聚了全国27个南戏及古老剧种,成为中国戏曲展演的新品牌!梨园戏秉持“返本开新”理念,展示着古南戏在新时代的“既古典优雅又现代创意”的艺术品格!
【 梨园戏 】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泉州,距今已有九百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学术界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上路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古朴苍劲,保留“海内孤本”《朱文》、“南戏首本”《王魁》等许多南戏古剧目;下南大多搬演民间故事,有《李亚仙》等传统剧目;小梨园“七子班”,典雅精致,有《陈三》、《吕蒙正》等传统剧目。梨园戏表演程式古朴独特,有一套“十八步科母”的严谨规范;音乐为曲牌联缀体,保存许多唐宋古乐。乐器多承古制,“压脚鼓”独步剧坛。 2002年作为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