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山野梨园:晋西北岢岚道情与“圪针红”的戏梦人生

更新时间:2025-09-03 13:19  浏览量:2

在晋西北苍茫的黄土地上,有一种声音穿越时空,它是岢岚道情——融合着道教音乐的缥缈与民间小调的质朴,在沟壑纵横的山村间回荡。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名为大巨会的村庄里,一盏艺术的明灯被点亮:大巨会村道情班。而其掌灯人,正是艺名“圪针红”的张志修。

深山古调:岢岚道情的源与流

岢岚道情,源于道教宣讲教义时的诵唱音乐,后与地方方言、民歌小调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形式。它并非岪岚独有,却是晋西北这片土地上生长得最为炽烈的一支。其唱腔高亢嘹亮,又兼有婉转抒情,伴奏以鱼鼓、简板为主,质朴无华,内容多演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劝善惩恶,说唱人情,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精神慰藉和娱乐方式。

“圪针红”的学艺之路

张志修,大巨会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却对萦绕于山野间的道情音律有着非凡的痴迷。少时,为求艺业,他离乡背井,拜师学艺。学戏之苦,远非今日所能想象。除了每日刻苦练声、习腔、记词,还需承担诸多杂役。据传,张志修每日清晨必为师傅上山砍柴,而师傅要求的,正是一背坚韧耐烧的“圪针柴”(当地方言,指荆棘类灌木)。日复一日,无论寒暑,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山岭之间,双手被尖刺划破的伤痕成了家常便饭。这份常人难以坚持的苦功,不仅换来了师傅的倾囊相授,也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艺名——“圪针红”。这名字,既是对那段艰辛学艺岁月的铭记,也仿佛预示着他未来艺术生涯的炽热与坚韧。

扎根乡土:大巨会道情班的兴起

学成之后的张志修,并未选择远走他乡谋求出人头地,而是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巨会村。他将道情艺术视作乡亲们共有的精神财富,决心将其播撒开来。于是,他自发地在本村及周边村落招收学员,口传心授,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喜爱道情的村民们。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大巨会村道情班迅速成立并壮大起来。农闲时节,村中的窑洞前、打谷场上,便成了他们的天然排练厅。张志修既当导演,又是主演,还兼任乐师,一手将这个乡村戏班打理得有声有色。他们没有华丽的戏服,没有精致的舞台,仅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爱和乡亲们的支持,将《明公断》、《八借衣》、《刘全种瓜》等传统道情剧目演绎得生动传神,声名逐渐传遍岢岚及邻近各县,及至相邻的内蒙。

岁月留声:辉煌与余韵

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社会动荡变革,但民间文化却在夹缝中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大巨会村道情班在张志修的带领下,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他们不仅在本村和周边乡社的庙会、节庆、婚丧嫁娶中演出,有时还应邀远赴外县,成为晋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间戏班之一。张志修那高亢苍凉、韵味独特的唱腔,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印记。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以及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岢岚道情与大巨会村的戏班也如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圪针红”张志修的名字和他那段“日砍一背圪针”的学艺传奇,却依旧在岢岚的老人口中流传。它不仅仅是一个艺名的由来,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对艺术极致追求的坚韧,是扎根乡土、馈赠乡邻的深情,也是一个时代民间艺术生存状态的生动写照。

那段由荆棘与歌声交织而成的岁月,最终化作晋西北文化记忆中最具泥土芬芳的一页,至今仍余韵悠长。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