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马连良:年少成名纵横梨园近60载,葬身于60年代的政治沙尘暴

更新时间:2025-08-13 01:38  浏览量:2

京剧界的一代宗师马连良年纪轻轻便声名鹊起,在梨园行驰骋近60年,然而终究还是在60年代那场政治风暴里消逝,从身体到精神都被无情碾碎。马先生的离世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一个群体必然的归宿,成为了一个时代政治、文化与艺术悲剧的注脚。

1901年,马连良于北京檀家胡同的一个回族家庭呱呱坠地。1909年,他的父亲马西园把未满8岁的他送进了戏班“喜连成”。自此,马连良开启了他身为京剧大师起起伏伏的一生。

马连良加入戏班之后,起早贪黑,十分勤勉。在知名导演陈凯歌的代表作《霸王别姬》里,主角程蝶衣儿时曾把“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句唱错。

戏曲演员刚踏入行当时,严苛与艰辛的程度从马连良不停遭受师傅的抽打责罚中可见一斑。不过,在马连良眼中,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破茧成蝶前必经的磨砺。

马连良凭借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18岁就完成学业“出科”。然而在后续演出时,他深切感受到自身存在不足,于是决定回到“富连成”(“喜连成”于1912年更名为“富连成”)重新入科学习。在“回炉重造”的几年间,他专心钻研、广泛汲取各家之长,这为他成长为一代大师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十来年时间里,马连良四处奔波演出,陆续同尚小云、俞振亭等名家名社展开合作,着手对传统曲目加以改编,进而唱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随着马连良的表演技艺愈发精湛,他和周信芳一道被赞誉为“南麒北马”,还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为“前四大须生”。自幼投身梨园的马连良,在戏曲界慢慢站稳了脚跟。

然而,倾巢之际岂有完卵。19世纪30年代,中国正值风雨如晦、民族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文化与艺术之花又怎可能在民族的血雨腥风中安稳盛开?

令人惋惜的是,家境贫寒的马连良仅读了两年小学就被送进戏班,此后便一门心思沉浸在戏剧艺术的打磨之中。他既有着艺术家的纯真质朴,又有着市井艺人对世俗名利的追逐。

然而唯独欠缺对时代整体局势的敏锐察觉,更没有投身革命大潮、为国家奉献生命的炽热情感。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人教育存在不足,这甚至使他缺乏对政治时事变动的基本认知与预判,为他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隐患。

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马连良与人共同出资建造了一座能容纳1400名观众的现代化大剧院。事变发生后,中国大地上涌起了全民抗战救国的热潮。

马连良只能匆忙把自己的剧院迁到天津租界,继续登台演出。如此一来,他不免遭人嘲讽,被指如同“商女不知亡国恨”。更糟糕的是,1942年10月,马连良为帮朋友筹建回民学校,前往伪满参与筹款义演,结果被日本人硬安上“华北政务会演艺使节团”的名号。

他毫无政治敏锐性,演出结束后还跑到街上,身着日本军装,在日本曾经的战道上肆意拍照。抗战取得胜利之后,他的这些举动被国民政府里某些妄图敲诈他财产的人加以利用,最终他被指控犯有“汉奸罪”。

由于政治上的愚昧无知,他半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被人搜刮殆尽,还背负了巨额债务。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不前往南方靠唱戏谋生,后来又因为债务问题滞留在了香港。

1951年,经总理以及当时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的梅兰芳四处协调,政府协助马连良偿还了其在香港所欠的债务,他这才能够回到国内与家人团圆。

20世纪50年代,国内政治运动不断推进,众多小作坊与小商铺在改造中关停,使得传统戏剧的主要听众群体逐渐消亡,进而导致戏剧艺术的审美不得不发生改变。这一系列情况无疑给昔日的京剧宗师马连良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京剧、舞台以及听众,于他而言就如同第二条生命。

然而在这个时候,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表演舞台一点点崩塌,看着那些资深戏迷逐渐消逝,看着自己曾无比骄傲的技艺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其内心必定满是创伤。曾经的一代大师已然如强弩之末,难以挽回颓势。

所幸,马连良好似寻得了另一条途径。在见证彼时国内持续不断的政治斗争与阶级改造之后,他经过痛苦的反思,从经验教训里锻炼并提高了自身的政治智慧,紧紧追随党的政策。

遵照主席发出的“学习海瑞敢于直言真话、为百姓发声”的倡议,有人建议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的吴晗创作了历史剧《海瑞罢官》。此剧上演之后,也赢得了主席的大力称赞。

他曾在迷茫与犹豫中不断挣扎,好似终于再度登上了艺术与人生的顶峰。可惜的是,这所有的辉煌仅仅如过眼云烟,短暂得如同回光返照一般。原因在于,正是《海瑞罢官》这部作品,为他人生最后的悲剧奏响了开场的乐章。

倘若说1945年对“汉奸罪”的指控全然是因为马连良自身在政治方面的无知,那么1965年秋季《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引发的特殊时期的风潮,则与他个人的任何举动、任何抉择都毫无关系。

这无疑是毫不掩饰的时代灾祸,是难以忆起的政治惨剧,更是无从抵御的社会患难。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一观念被无限制地夸大并绝对化,“艺术”和“政治”被强行结合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布,好似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场政治灾难就此扩散开来。

在这特殊阶段,因人为作出的错误决策,最终引发了全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群体性灾祸,把中国接下来十年的历史逼入了黑暗绝境。

一场自艺术创作领域兴起的风暴迅速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在整个社会引发了巨大的动荡。众多政治家、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马连良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编剧吴晗创作的《海瑞罢官》遭批判后,马连良被下放到北京京剧二团,他整日忧心忡忡、惶恐不安。在同样饰演过海瑞的好友周信芳被定性为“反对派”的次日,马连良也遭到了批判。

最终,他被从奉献了一生的舞台上赶了下来。在随后的数月间,这位京剧界的泰斗被囚禁于牛棚,持续进行着充满屈辱意味的特殊“表演”。

身体与心灵遭受双重煎熬,再加上失去表演舞台后精神支柱的崩塌,原本体魄康健的马连良迅速被击垮。即便后来获释回家,他也始终如惊弓之鸟般惶恐不安,最终于1966年秋季因心脏病离世。

在舞台上尽情挥洒风采的老戏骨马连良,最终还是被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风暴所淹没。或许,真正不堪一击的并非他那抱恙的身躯,而是那颗钟情于戏剧的心灵,因没了能彰显自身价值的舞台,而迅速枯萎了。

我觉得,他或许心怀怨恨,怨恨一辈子苦练积累的成果最终付诸东流,同时也满心茫然,茫然自己为何会在事业巅峰之际被迫跌落。好在,他的作品还在,他的影像仍存,他的艺术永垂不朽,他必定会永远活在戏迷们的心里。

文/南宫钦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