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回忆晋剧教育家筱吉仙老师
更新时间:2025-08-04 05:56 浏览量:11
回忆筱吉仙老师
田桂兰
一九五三年快过中秋节的时候,太原市人民晋剧团在文水县北徐村演出。听说这个剧团要招收学员,我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就请我们村的乡长领我前去报考。恰巧遇到的主考老师就是筱吉仙老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严厉、庄重、和蔼可亲。他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笑着问我:“会不会唱个小段?”我使了个大胆,说:“会唱‘头戴上二龙双凤齐。”说着就吱吱哇哇地唱了起来。那时我刚满十二岁,没见过这种场面,心里很紧张。他听了我的唱和检验了腰腿后,当场就说:“收下吧,是个好苗苗”。这一下可把我高兴坏了,就这样我跟随剧团来了太原。入学后我才知道,我们的训练班是由筱吉仙老师一手主持办起来的。共招了二十多个学生。当时,太原所有戏曲剧团中开办这样训练班的还是第一家。那时,剧团还属自负盈亏,开办训练班后,学员要吃、要住,困难很多。筱吉仙老师已经离开了舞台,专管排戏和做领导工作了。但他为了办好训练班,培养后继人材,毅然重返舞台,每周特意加演两场戏,以演出的部分收入供培养学员使用。这种忠于党的戏剧事业、热心培养接班人的可贵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筱吉仙老师对基本功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他常说:“学艺好比盖楼房,一定要把根基打好。练功一定要吃苦,不能有半点偷懒。在台上用三成,在台下就要练十成;只有在台下真正练到家,在舞台上才能运用自如。”他要求我们要把唱、做、念、打和手、眼、身、发、步“四功”、“五法”都要练好。为了让我们练好“眼”法,他出了个主意,每人手里拿一柱香,让眼跟随着香火上下、左右转动。我们每次练功,他总要跟在后面,发现谁练得不对,就很快纠正。有一次,我练“翻身”,当我连着翻了四、五十个之后累得满头大汗,他笑着对我说:“就是要这样下苦功练。但要掌握要领,要有巧劲。”说着,就亲自给我做起了示范动作。在唱、念方面,特意请李世芳的母亲李翠芬老师,亲自给我们讲气息的运用以及发声、吐字、行腔、收韵等。
筱吉仙老师很注重舞台实践。我记得训练班开学三个月之后,就在后小河剧场登台演出。记得有一次演《打金枝》到“劝宫”一场时,我因年龄小,够不着坐椅子,别人把我抱到椅子上,我觉得有点困倦,就给瞌睡了。戏完后,筱吉仙老师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你们是解放后党领导下培养的新学员,千万不可习染旧戏班那种坏习惯。一定要树立和养成一种良好的台风。”他的话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筱吉仙老师在艺术上对我们要求很严,然而在生活上却对我们十分关心、体贴。一九五四年夏季,我的腿突然出了毛病,大有残废的可能。对于一个远离父母、年幼无知的小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我几乎对再干戏剧这一行完全失去了信心。当时,大家都为我着急,筱吉仙老师用他自己的工资垫上交了住院费,亲自送我到杏花岭医院。再三嘱咐主治大夫说:“孩子的条件很好,太可惜了,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给她治好。”我住院后,他每次去,不是带着点心、饼干,就是带着罐头、水果,亲切地安慰我,鼓励我不要失去信心。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怎么能不使我这个做学生的深受感动呢?
在他临终之前,一次,我在人民公园碰见了他,原来那种健壮的体格却变得消瘦多了。我看着他那消瘦的面容,止不住一阵阵心酸。他老人家紧紧握着我的手,深沉地说:“桂兰,党培养一个演员很不容易,你千万不可荒废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与他老人家的最后一次见面。
青山不老春常在,梅花香自苦寒来。筱吉仙老师对晋剧事业所做的贡献,党没有忘记他,群众没有忘记他。作为他的学生,也永远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