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爱爱腔扎根在我心中
更新时间:2025-07-31 05:03 浏览量:9
“爱爱腔”扎根在我心中
卢华廷
我叫卢华廷,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常有人问:“你是内蒙古人,怎么就喜欢和学习了晋剧?”我告诉他们:“晋剧在我们内蒙古,同样深受老百姓热爱,晋剧虽然是外来剧种,可内蒙古是晋剧的第二故乡。”小时候,村里唱戏,我总是坐在戏台的一角看台上的演员们激情饱满地演唱——我更喜欢旦角的头饰和扮相。老人们常说“5岁看大,7岁看老”,也许,就是那时,命运让我选了旦角这一行,到目前已经快 20年了。
从我5岁记事起,就爱听爷爷买的晋剧磁带,所以说现深受晋剧独特声腔的熏陶,这为我后来学习晋剧专业埋下了种子。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王爱爱老师的磁带。悠扬的“爱爱腔”,使我不由自主地便跟着磁带学唱起来。后来,市面上渐渐有了VCD光盘,我就跟着录像学习身段表演。2006年到2008年,我在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学的是二人台专业;2008年到2010年、我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攻读二人台本科;2010年,得知中国戏曲学院要开办晋剧本科班,我不假思索地去参加了考试,结果考上了。当时,我并没有专业老师做指导,全凭自己的一能热爱和勤奋好学。现在想来,大约我当时就是一个票友的水平。
大学4年,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我在唱、做、念、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2013 年,也就是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机缘巧合,我有幸拜在王爱爱老师门下——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万万不敢想的,那时我感到自己无比幸运。同时,这也激励我要更好地学习晋剧,学好晋剧,演好晋剧。
师父的唱腔就是响彻“三晋大地”的“爱爱腔”。师父在继承前辈艺术家演唱风格中,不但掌握了高亢激越,热情豪放、以刚为主的“程派”艺术特点,也吸收了“牛派”字正腔圆,行腔稳健、以柔为主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她利用自己嗓音极佳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胆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终以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等特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爱爱腔”,为晋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个人也被为“晋剧皇后”。“爱爱腔”纯正柔和,壮美而大方、婉转而朴实,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和师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总是教导我:“一定要多看书,多学习。师父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学习书法,你们也应该写写,体会其中的意味。咱们中国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师父的话,成为我学习的动力。师父现在已经年过七旬,可是每次看她的演出时,我都会怀疑她的实际年龄——舞台上,她依然是霸气十足、精神抖擞,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有一次与师父在晋中榆次参加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举办的送戏下乡——“爱爱腔”师徒演唱会时,演出前一天还阳光明媚,可演出当天乌云渐起,并滴下雨点来。我的演唱安排在前面,还好雨不是很大。到后来雨越下越大,好几位师姐都是顶着雨在台上演唱,行头都淋湿了。师父是压轴,当时她穿着一件半袖样式的演出服,顶着雨为乡亲们演唱了《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儿黄》和《算粮》的唱段。我在后场看着心疼——这么冷的天,别把老太太再淋感冒了。台下的观众打着伞,披着雨衣,在雨中欣赏师父的演唱,对他们来说,亲眼看到王爱爱演唱,甚为难得;所以雨再大,师父也会登台表演。师父的这种敬业精神,真是可贵,是我们这些做弟子的一生要学习的。师父常说:“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他的艺术就有多高。”这句话我铭记在心。因此,我先学习师父的做人,再学习她的做艺。
拜在了师父门下,我觉得我更应该不懈她努力学习,努力学艺。我和师姐们不同,我是一名男旦演员——现在在晋剧中很少了,几乎没有人从事了。我也认识几名晋剧男旦,可坚持下来的很少,几乎都改行了,再有就是票友中有几位爱好者罢了。在艺术上,我不能像其他女演员一样,大部分使用大嗓演唱,我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对晋剧唱腔的理解,用小嗓演唱,尽量往师父的腔体靠近,尽力将声腔练习得更宽,更厚重,更瓷实,更有人物及内涵。想起来李月仙老师的一句话:“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不好一张嘴。”可想而知,唱腔在戏曲中,在我们晋剧这种以演唱为主的地方剧种中,是多么重要,难度是多么大。今后,我要与师父一起探讨几出适合我的剧目。我也和师父说过,像《昭君出塞》这类男旦能胜任的剧目,还有《百花赠剑》这样大气的角色,比较适合我。总之,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在晋剧中,在男旦这一行当中,走出适合我的一条路。虽然这真的很难,需要学习的东西好多;但我坚信,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地走好每一步,总是能看到希望的。有时候,如果可以再多坚持一点,就能看到“前面”。
我衷心祝愿我的师父身体健康,艺术常青,戏口常开。作为她的弟子,我将继续努力,将晋剧事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