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物语丨梨园公所的光辉岁月
更新时间:2025-07-30 18:55 浏览量:11
在如今黄浦区方浜中路593号有一座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的古建筑——慈修庵,老上海人可能都会知道,这里就是多年前闻名沪上的上海伶界艺人创立的梨园公所。
晚清同治年间,京剧始兴起于京师,继盛行于上海,大受市民欢迎,于是上海滩上京戏班子纷起成立,先后约有百家之多,各戏班、戏馆为求生存,往往你争我夺,相互倾轧,发生摩擦,结果常是两败俱伤,伶人自身反受其害。1905年,伶界名人夏月恒、夏月珊、潘月樵等为维护伶人利益,协调伶界同仁矛盾,争取伶人社会地位,发起组织上海伶界联合会,并集资筹建梨园公所,觅址于今方浜中路的一所旧庙修建而成。
梨园公所初建时为祖师殿供奉伶人祖师爷老郎神塑像,前厅、大厅、东西厢房五间,呈口字形建筑,二楼上为伶界首领的办公室、议事房。伶人集会、活动在大厅进行,逢年过节祀奉祖师、香火颇盛。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艺术家都曾在此传艺。公所还办有榛苓学堂,专收伶人子弟免费入学习艺,为保护伶人子弟不被人歧视能入学的权利。
辛亥革命时期,潘月樵等人在此公所内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伶界敢死队,英勇攻打江南制造局,留下了深刻历史印记。孙中山先生对此极为赞赏,对公所大加表彰。
梨园公所还积极推出新戏,推动戏剧改良,为唤起民族意识、抨击黑暗统治做出了很大贡献。
记者 / 朱琳
编辑 / 刘韫文
图片 / 黄浦区融媒体中心
视频 / 黄浦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