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梨园剪纸红——郓城县“艺路有你”公益学堂暑期班奏响文化传承“三重奏”
更新时间:2025-07-28 17:07 浏览量:10
7月的郓城县文化馆,宣纸上毛笔游走的沙沙声与山东梆子铿锵的板鼓声交织成韵。2025年“艺路有你”公益学堂暑期班刚一开课,便点燃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翰墨课堂:一张书案两代人
书法教室飘着松烟墨香。黄安镇的乔明磊一家坐在书案前:夫妻俩带着读高二的大儿子乔书菁和读初一的小儿子乔书田,都在认真写字。“我小时候跟着家中长辈临过几年帖,后来工作忙就放下了。这次看到公益学堂开班,我和妻子商量,与其让孩子暑假总玩手机电脑,不如带他们来学书法。我们爷仨报了书法班,她报了隔壁的电子琴班。”乔明磊说。
“腕要平,笔要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勇在书案间走动指导。看到学员需要帮助,他就弯腰握住手腕教运笔,或者停下来指点写的字。赵老师说:“我们按基础分了班,但大家练的风格不同,所以统一讲完开头的内容,剩下的时间就靠这样一对一教了。”
梨园传薪:退休前的“急急风”
隔壁山东梆子打击乐提升班,急促的板鼓声阵阵传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授课教师李军敲着堂鼓,讲解道:“《老羊山》里樊梨花这段‘急急风’,鼓点要像心跳一样又稳又有劲!”头发花白的李军坦言:“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了。这次提升班招收的都是有一定功底的学员,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得把他们教到能当剧团鼓师的水平,我才能放心退休。”
为了解决“弦和鼓配合不好”的问题,他还专门请了县山东梆子剧团的两位弦师来帮忙。学员吕继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锣鼓谱,下课了还在鼓边练习,汗珠随鼓槌飞溅,他擦汗道:“李老师把压箱底的绝活都拿出来了,咱不能辜负老师心意。”文化馆馆长商红琦感慨:“虽然设置了课程表,可李老师几乎天天都来馆里——这哪里是上课,分明是在抢时间把手艺传下去啊!”
剪纸生花:红纸里的老讲究
“剪纸不光是门手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里的讲究。”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非遗项目郓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玲边说边转动红纸,剪刀如游龙般灵巧穿梭。一眨眼工夫,一幅代表“多子多福”的“榴开百子”团花就在灯下显出精巧的样子,引来一片赞叹。
学员中既有扎小辫的孩童,也有白发老人。63岁的孙香玉拿着刚剪好的“囍”字,欣喜地说:“年轻时嫁妆上的喜花就这么剪,没想到老了还能捡起来!”杨秀玲望着大家的窗花作品,欣慰道:“等这些窗花贴进千家万户的窗棂,传统文化就在百姓家活了。”
“艺路有你”公益学堂是郓城县“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是“千村万人文化培训”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郓城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阵地、创新模式,扎实推进“强基工程”,持续擦亮“文联万家 艺起好郓”文艺志愿服务品牌。自2024年以来,累计开设公益课程19门,开展艺术培训346场次,惠及学员1万余人次,不断拓宽优质文化服务抵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菏泽日报 记者 孙涛 通讯员 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