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从梨园世家到荧幕传奇:六小龄童的猴王传承!

更新时间:2025-07-24 20:35  浏览量:11

提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观众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必然是六小龄童那火眼金睛、灵动跳跃的身影。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把"美猴王"演活的演员,背后站着一位同样传奇的父亲——被誉为"南派猴王"的六龄童章宗义。这对"猴王父子"用两代人的坚守,把浙江绍兴的"猴戏"从乡间戏台唱到了全国荧幕,他们的故事比《西游记》里的取经路更动人。

戏台边的童年:一根金箍棒里的父子情

1959年的绍兴戏班后台,6岁的章金莱(六小龄童本名)正踮着脚,看父亲六龄童在《西游记》里耍金箍棒。父亲的"醉猴"身段刚柔并济,金箍棒在手里转得像团金火,台下掌声雷动时,他悄悄把一根木棍塞到父亲手里:"爹,我也要学这个。"

六龄童看着儿子眼里的光,突然红了眼眶。他12岁登台演猴戏,因"六岁就能登台"得名"六龄童",可战乱年代里,戏班走街串巷,多少绝活差点失传。如今儿子主动要学,他把祖传的金箍棒改小了尺寸,每天清晨带着章金莱在河边练基本功:压腿、下腰、甩翎子,一个"云手"动作要重复上百遍。

有次章金莱练"鹞子翻身"摔破了膝盖,哭着要放弃,六龄童没骂他,只是把他带到祠堂。墙上挂着章家四代演猴戏的剧照,父亲指着最老的一张说:"你爷爷演猴戏时,连鞋都没得穿,照样在雪地里翻跟头。"那天傍晚,章金莱一瘸一拐地把"鹞子翻身"练到了天黑,父亲在一旁默默递上的热毛巾,捂热了少年的眼泪。

荧幕上的蜕变:父亲的"三不演"与儿子的创新路

1982年,《西游记》剧组找到六小龄童时,他正在绍兴剧团演《三打白骨精》。试镜那天,六龄童特地从老家赶来,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祖传的猴毛道具,还有一张写着"三不演"的纸条——"不演低俗猴、不演呆傻猴、不演无礼猴"。

拍摄时,六小龄童才懂父亲的深意。为了演出孙悟空的"人猴难辨",他每天观察动物园的猴子,模仿它们挠痒、抓耳的小动作;为了练"火眼金睛",他盯着日出看,眼睛红肿得像桃子。父亲每隔几天就寄来书信,用红笔圈出他在剧照里的身段:"脚要再踮三分,手要像抓桃那样松而不垮。"

最苦的是吊威亚戏份。80年代的特效技术简陋,钢丝勒得他肩膀出血,有次从3米高的台上摔下来,膝盖磕出了血。深夜给父亲打电话时,他强忍着疼说"没事",可第二天剧组就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父亲亲手缝的护膝,还有一张字条:"疼了就想想戏里的孙悟空,他取经路上摔了多少回?"

传承里的坚守:从乡间戏台到文化符号

1986年《西游记》播出时,六龄童守在绍兴老家的黑白电视前,看到儿子演的孙悟空在五指山下抬头的瞬间,突然老泪纵横。这个他演了一辈子的角色,终于通过荧幕被全国观众记住了。

可父子俩也曾为"猴戏"吵过架。六小龄童想在戏里加入现代舞蹈动作,父亲拍着桌子反对:"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改!"后来他带着父亲去看排练,当看到年轻观众为创新的"猴拳"欢呼时,六龄童默默说:"你比我强,把猴子演活了,还演新了。"

晚年的六龄童患上眼疾,看不清东西,六小龄童就每天给父亲演一段猴戏。他知道父亲最爱看"大闹天宫",便特意穿上戏服,在病床前耍起金箍棒。父亲虽然看不清,却能听出金箍棒转动的声音,嘴角露出了笑容:"像,真像......"

2014年六龄童去世那天,六小龄童在灵前摆了两根金箍棒:一根是父亲传给他的,一根是他演荧幕美猴王时用的。他对着灵位深深鞠躬:"爹,您放心,章家的猴戏,我会一直演下去。"

如今的六小龄童,依然在各地推广猴戏文化。他带着徒弟们走进校园,教孩子们耍金箍棒、学猴戏身段,就像当年父亲教他那样。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演猴戏的,心里得住着个孙悟空——永远有股不服输的劲,永远向着光走。"

这对"猴王父子"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像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样,既能守住祖传的分量,又能舞出时代的光芒。从绍兴戏台到央视荧幕,从六龄童到六小龄童,一根金箍棒里,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坚守与创新。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