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继承爱爱腔振兴晋剧艺术
更新时间:2025-07-19 05:31 浏览量:12
继承“爱爱腔”振兴晋剧艺术
——探寻王爱爱老师的晋剧艺术
一、儿时的引路人
作为王爱爱老师的一名弟子,一提起恩师,这么多年了,我还是无比激动,难掩对老师油然而生的仰慕和崇拜之情!
我从小生长在戏曲之乡的汾阳,生长在传统戏曲的繁荣和上升时期,小时候几乎天天通过广播收听王爱爱老师的经典唱腔,她那清澈透亮的嗓音,甜美醇厚、韵味绵长的唱腔通过电台的传送响彻了三晋大地。
正是童年时期的耳濡目染,使我对晋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爱爱腔”艺术魅力的感召下,我从小积极参加学校文艺队的演出,还参加了邻村的剧团,并先后考入太谷艺校和晋中艺校,开始了舞台表演生涯。随着艺术上的进步,我又产生了拜在王老师门下,把“爱爱腔”发扬光大的强烈愿望。
二、“爱爱腔”的艺术魅力
机会终于来了!2006年,我参加了小皇后晋剧院,那时王老师经常应邀来演出,这给了我同王老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也来身感受到了老师登台演出时那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真正见识到了“爱爱腔”的感人力量。2007年,我正式拜在了爱爱老师门下。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进一步向心中的艺术殿堂迈进,如饥似渴地从“爱爱腔”中汲取着艺术养分。
记得一次我在盂县演出,应邀前来演出的王老师对我所演的《金水桥》里“骂一声”一折进行了指导,她深厚的底气和有力的喷口立即震撼了我!听说出身梨园世家的王老师儿时就接受了奶奶筱桂花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恩师在塑造人物方面也给了我许多启发:每在教唱之前,她都要耐心地给我说戏,把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冲突的节点,人物所处的场合、情境交代得清清楚楚,教我要耐心揣摩每句唱词包含的意义和思想感情,要求我一定要把感情融入吐字发音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并以此打动人心。过了一阵子,我自觉能准确把握人物了,再开始起唱,感情很快便能投入戏中,几乎一步到位。
王老师嘱咐我,唱戏一定要把刻画人物放在首要地位,声腔再好也是为人物和剧情服务的,再好的嗓音,唱腔也不能脱离剧情,不能单纯为了展示技巧而唱,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定要对艺术抱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演出之余,王老师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给我从细节上进行指点,真是循循善诱、细致入微。每每近距离接触她,我都有超多的收获。有王老师在身边壮胆,我总会灵感爆发,每次都有超常的发挥,她在我的心目中就是神啊!
王老师给我指点过的剧目有《打金枝》《明公断》《金水桥》等,现在我已把刻画人物的基本要领铭记于心。
三、试评王老师
一、王老师有深厚的底功。爱爱老师出身梨园世家,从小接受了奶奶筱桂花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台步、圆场、吐字身口等方面底功深厚。
二,王老师开创了独特的声腔流派。王老师嗓音清亮的甜,吐字清晰,行腔委婉细腻、刚柔相济,韵味醇厚,她的每毁唱腔都堪称经典,无可挑剔。她天生有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加之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继承了程玉英老师铿锵激越的风格,又吸收了牛桂英老师委婉缠绵,润腔独特的特点。形成了自己大气自然、风格独特的“爱爱腔”声腔艺术,代表了山西梆子且角声腔的主流部分,以致不谈王爱爱,便无法谈山西梆子。而“爱爱腔”也早已享誉三晋,为大众所广为接受、广为传颂。
三,王老师塑造了一大批不同身份、特点的传统女性正面形象。沈后深明大义、善解人意;王宝钏身为相府千金,却富于正义感,是非分明,还勇于追求真挚的爱情,虽历经生活的艰辛依然矢志不渝、初衷不改;秦香莲作为普通衣家妇女,贤惠善良,不畏权势,勇子抗争……经过多年传唱,王老顺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已经深深定格在观众的心中。王老师的表演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富于生活气息。如在《算粮》中,薛平贵归来时,她将王宝钏那种欣喜、欢快之情演得鲜活感人,与平贵的对白又演得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情趣。由相府千金到普通妇女,生活落差对人物的打磨,王老师全然地展现了出来,并由此反衬出王宝钏面对生活的艰辛不改初衷,对爱情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王老师通过高度生活化的提炼,成功地塑造了王宝钏这一千古传诵的传统女性形象。
王老师在晋剧界就是一个传说,她所创造的“爱爱腔”艺术到今无人超越,50 多年来传唱不衰。
四、德艺双馨的楷模
王老师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对艺术一丝不苟,把全部的精力贡献给了晋剧事业。特别是她带着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悉心栽培后辈,诲人不倦,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把“爱爱腔”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弟子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将秉承师训,把“爱爱腔”这块艺术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感谢恩师,愿恩师青春永驻,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