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商扶持晋剧班社
更新时间:2025-07-14 16:43 浏览量:11
晋商扶持晋剧班社
晋剧由蒲剧向晋剧演变离不开晋商,晋剧的初创离不开晋商,晋剧的发展壮大更与晋商密不可分。中路梆子雏形班社的创立和演出成功,在太原府、汾州府以及东四处的所属各个州县引起了轰动,太谷、祁县、平遥、介休、汾阳、孝义、徐沟等地的富商们纷纷仿效,也用高价从蒲州各县聘请有名艺人前来加入自己的戏班。榆次北山的煤窑主和祁县的富商很快办起了黑店班和三庆班等班社。到了同治年间,就出现了荣升班、上班聚梨园、下班聚梨园和四兴班、四庆班、双庆班、和盛班、四盛和班、义庆班、双梨园、双林园、会音班、全盛和班、锦梨园、众梨园、忠义园班、五义园等几十个有名的晋剧班社。这些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这时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
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的少数州县初具规模。
荣升班,创办于同治元年(1862),班主为祁县南张庄财主岳彩光。他祖上在江苏徐州、河南道口设有钱庄,在张家口、包头等地置有田庄,打下粮食就地酿造、加工后就地出售,家中财富足有万贯之多,因此在宅院正厅悬挂有“光照世业”的金字牌匾。
他从小就喜爱戏剧,到中年,受四喜班的启发,也从蒲州府聘请名伶成立荣霞班,甚至还远到寿阳、平定州等山区演出。同时开创了三天共演出“三本六会十二出”的先例,也即戏班在三天演戏中,第一天叫“首日”,第二天叫“正日”,第三天叫“末日”,也可叫“起唱、正唱、末唱”。期间,每天演出3场,分作早、午、晚、也叫“三开戏”。早戏为上午 10点到12 点半,演唱两个会戏,午戏为下午 3 点到 6 点,唱全本戏;晚唱为 8 点到深夜 11 点半,唱4个出出戏(折子戏)。其中,正唱早戏和末唱晚戏可由个人或集体出钱点戏(增加剧目),演出时间自会提前或推后。
上班聚梨园,班主是祁县城内的大富豪金财主。他乳名金儿,字松坡,大名渠源淦,是祁县茶行长源川、长顺川大老板渠映璜的嫡孙,与渠本翘之父万财主渠源祯是叔伯兄弟。因他是单传独子,所以到他兄弟辈分家时,除商业字号和房产之外,光是现银就分得 60万两。可是金财主却偏偏不喜经商,专爱戏剧。他认为戏剧艺人属梨园弟子,又是由四面八方聚合成班演戏的,所以到同治七年(1868)承班时,就取名聚梨园,这也就是晋剧历史上由“班”改“园”的开始。后来他为了培养晋剧后备人才,且要保证演员出身地道和演戏正规,就从蒲州买来了 30 名儿童,成立聚梨园科班,这也就是在光绪三年遭受大灾之前,凡是中路梆子艺人,不分老少,始终都是由蒲州籍师傅传授蒲州籍徒弟,而后再合伙演唱的惯例。另是在他的这两个戏班之间,为了让人有所区别,才将大班叫作上班聚梨园,而把科班叫作下班聚梨园。
此时,作为两班班主的金财主,自然有人仰慕,也有人耻笑臭骂,说他是个败家子。但他却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能扶持咱们的中路梆子成了气候,也算我这辈子没有白活。为此,他决心要标新立异,显出晋商富豪的威风来。具体方法是,凡人上班聚梨园的演唱艺人,必须是在蒲州已经唱红的名丸(即名角、名伶的俗称),而且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中的“三大门、三小门及九头网子”(须生、青衣、大净为三大门,小旦、小生、武生为三小门,其余为老生、老旦、小丑等,共为九种行当,又叫作九头网子,统称“包头的”)也必须是成双成对,阵容整齐。
他们的包份工资最高要升到 1000 吊,最低也给 200 吊,好让他们收人稳定,安心演戏,同时也使其家眷的生活得到改善。这也就是晋剧早期艺人中曾有过“一千红”、“八百黑”等艺名的来源。
除此之外,金财主还在自己宅院内盖起戏台和下处,专供大小两班艺人练功、排戏、食宿以及让自己的家眷、亲友们随时看戏作乐。金财主扶持晋剧班社和优待艺人的规格,超过了聂村王家财主。而徐沟县大寨村暴发户财主李玉和承办的五义园戏班又更高一筹,为了要压倒金财主承办的上班聚梨园,五义园戏班一次就购买轿车 50 辆,让艺人由原来的步行赶台全部变为车接车送,为后来的名艺人搭班时,班主必须为其单独配备轿车开了先例。
再是李玉和从蒲州叫来的艺人号称是“二丑、五旦、七红、八黑、十二生”,即:“木炭丑”、“盘门丑”;“盖绛州”、“盖兰州”(青衣)、“白罗纱”、“水上漂”(小旦)、“四川马”(武旦):“老雁子红”、“狗儿红”、“大碗肉”、“秃红”、“京二黑”、“孟孟黑”、“天佑黑”、“豫让黑”、“夺元黑”:“子都生”、“张仪生”、“鸡娃生”、“翎翎生”、“水淹生”等。后来见金财主聚梨园叫来名丸叫“一盏灯”、“月亮生”、“一条鱼”等,五义园马上就派人去蒲州请来了“二盏灯”“云遮月”及“扮鱼鹳”等,意思是让“二盏灯”超过“一盏灯”,让“云遮月”遮住“月亮生”,让“捞鱼鹳”吃掉“一条鱼”。
此事惹得金财主十分恼火,立即又派人去蒲州请来了“一股风”、“一阵风”、“满天星”和“夭明亮”等名丸。
经过半年的演出竞争,聚梨园的“一股风”终于吹灭了五义园“二盏灯”,“一阵风”吹散了“云遮月”,最后还是露出了“月亮生”,显出了“满天星”,熬到了“天明亮”。金财主为了表
明自己扶持晋剧发展的决心,当上班聚梨园在徐沟县城财神庙戏台演出结束时,还专程从祁县赶到戏场,让“一股风”站在台上,两臂伸直,手心向上,他将十两重的元宝从“一股风”的双手开始向双肩平摆,并当场声明:只要双臂不弯曲,能承受多少就赏多少。结果“一股风”使出功夫,咬紧牙关,双臂不弯,得到了白银 200 两,合今天 12.5斤(原为 16 两合 1 斤)。
小荣升班,成立于同治三年(1864),班主还是祁县南张庄的岳彩光。他为了培养地地道道的晋剧人才,一方面专门盖起了戏房院和小戏台,一方面从蒲州和陕西一带购回了 30名儿童学戏。
因为这是自己成立的科班(俗称娃娃班),所以叫作小荣升班。但不幸的是这批儿童遭遇传染病流行,死去大半,他只得再去购买儿童20名回来,由特聘的蒲剧老艺人继续教戏。到后来成为晋剧界名人的有“頂皮红”、“蔓菁红”、“斜眼黑”、“宝山旦”,“老十二红”、“老十四红”、“夜壶丑”等。
在晋剧初创时期,由于晋商们财大气粗,挥金如土,又互相竞争,所以大凡有点名气的蒲州艺人,都盼望来晋中搭班演戏,而且总要使尽浑身绝技讨得财主们的喜欢,以便求得更多赏金。
这也就是晋剧在初创不久,很快就能普及到晋中地区各个州县乡村,并成为敢于与老剧种蒲剧、京剧、南昆争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晋中民间戏剧谚语中广为流传的“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黄金时代。意思是说,以祁县、太谷为代表的晋中大商人大财主手中有的是黄金白银(镏子即指金银,如晋中方言把金、银戒指叫作金镏子、银镏子),而蒲州一带却有的是源源不断的名角名丸。
为此,诸如“玉昌红”、“老太平”、“老蒲州”、“金大丑”、“狗儿旦”、“红菊花”、“核桃红”、“玻璃翠”“孟桶黑”、“顺宝生”等成百上千的蒲州藉老艺人、老前辈,皆因深受晋中富商和人民群众的喜爱,都留在晋中各县城乡安家落户,置房买地,生儿育女,不再返乡。其中,对于少数无子女者,则大部分是由财主们生前供养,死后理葬于各县富商集体购置的义坟之中。如“小十二红”杜福盛,年轻时从蒲州来到晋中,为徐沟县自城园等上三班头套须生,老年来由榆次县北田镇王萼财主收养,死后又由王家予以厚葬。太谷县双盛和班请来了蒲州名丸“小三盏灯”郭坤,与蒲州艺人“老三盏灯”、“三盏灯”、“小三盏灯”3 人是师承关系,来到晋中后,一下子就以唱腔、扮相、跷功、台步名声远扬,受到富商的青睐、重赏发了大财。后来承办的坤梨园轰动长城内外,被世人公认为是首屈一指的字号班。而且还在太谷城内水渠头(街道名)盖有宅院 3 处,在城西农村置有良田 500 亩,娶有 3 户妻妾。解放后一直定居太谷。晋商承班,蒲剧名角承演,两者结合,致使晋剧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